V
中国幼教网
vip1
发布时间:2022-05-13
关注

医生,我们家孩子不和别的孩子玩,就喜欢自己玩。”“我们家孩子一到新环境就哭”

“我们家孩子上课总是集中不了注意力”“我们家孩子平衡性一点都不好,很怕走平衡木”

很多孩子准备进入幼儿园

家长开始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自己的孩子跟同龄的孩子

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让父母操碎了心

……

专家提醒

据调查显示,现在城市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不断发生,几乎成了“城市儿童”的专利。

那么

究竟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

健康学堂丨孩子反应有点“慢”?当心这种疾病惹的祸

 


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意味着儿童的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这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化进程。

现代化都市家庭中,感统失调的孩子高达85%以上,其中约有30%的孩子为重度感统失调。


儿童康复科感统训练
 

举个例子,以儿童切一个苹果这件事来解释“感觉统合”。

老师让儿童切苹果,儿童收到这个指令(听觉),在切苹果的时候,触摸(触觉)苹果光滑的外皮,眼睛(视觉)告诉儿童它的颜色、形状。

切苹果后,鼻子(嗅觉)会闻到苹果特有的香气。

苹果咬一口,尝一尝(味觉)味道是甜甜的。

如果这个苹果很大,足够重,儿童在拿起苹果的同时,身体会倾斜来保持平衡,这就是平衡感(前庭觉)。

最后,儿童双手能从后背部顺利交接苹果则是本体觉。

之前

央视新闻频道对感觉统合失调

进行了专题报道

先来看看新闻

相关新闻

调查发现,很多家长都没听过“感觉统合失调”,对相关症状,没有概念。还有家长说“我们从小没经历过感统训练,也没见过我们有感觉统合失调啊,怎么现在那么多孩子有感统失调?”

其实很多家长都不知道

我们小时候每天都在做

“感统训练”

前庭觉训练—打滑梯、荡秋千、撞拐、跳山羊

本体觉训练—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丢沙包

触觉训练—过家家、玩沙子、拍花手

手精细及手眼协调训练—玩弹珠、翻花绳、抓石子

为什么“城市孩子”那么容易“感统失调”

生产过程

相对于自然分娩,剖腹产的孩子会更容易“感统失调”,因为剖腹产的孩子缺少产道挤压,容易出现多动、淘气、注意力缺陷等问题。

缺乏训练、过度保护、脱离自然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孩子的各项能力需要通过各种锻炼刺激大脑来获得。然而,现在的孩子,都被大人“训练”成“文明人”了,在抚育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家长生怕孩子摔着碰着,也不给孩子在地上爬,因为怕弄脏衣服。有时候,正是因为家长们的过度保护,导致孩子在的天性无法得到发挥,造成了孩子感觉统合失调。

电子产品依赖

现在很多孩子在家,喜欢看电视、看手机或玩游戏。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大脑得不到开发,影响孩子的发散思维;此外,长时间盯着电视,影响孩子的视力发育;大量的时间被电视占用,影响了孩子锻炼、探索的时间。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各种感觉统合之间的联系,导致感觉统合失调现象。

家长过分溺爱

因为家长的溺爱,导致孩子不愿自己亲自动手,有些孩子甚至在家里对父母嚣张跋扈,这样的孩子往往造成脾气急躁,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口中所谓的“为了孩子”,都是在阻碍孩子们的发展,导致孩子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感觉统合失调的具体表现

感觉统合失调可大致分为:前庭功能失调、触觉失调、本体觉失调、视觉失调、听觉失调五大类

前庭功能失调:孩子的表现主要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攻击行为、平衡能力差、方向感不好、情绪不稳定等

触觉失调:触觉过分敏感或顿感,不喜欢被触摸,胆小孤僻、社会交往能力差,爱啃手,容易紧张或者情绪暴躁、害怕陌生环境。

本体觉失调:坐在位置上扭来扭去、动作笨拙、自立能力差等。

视觉失调:表现为阅读困难,丢字漏字,认字但无法理解、书写困难,或者看一笔写一笔,经常抄错题写错数,不爱收拾屋子,桌面总是乱糟糟的。

听觉失调:语言处理能力差、跟他说话需要重复好几遍,或者说一句话需要反应很长时间,跟读长句有困难等。

 

应对感觉统合失调

一定抓住训练黄金期

 

感觉统合失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当感统失调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出现影响时,必须及时给予必要的矫正。最佳矫正期在6岁前,如果不及时对“感觉统合失调”进行矫正,不仅会影响到孩子当前的学习和生活,等到孩子过了12岁,现在发现的这些问题,很可能会伴随着孩子一生。

温馨提示

感觉统合是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家长发现儿童有感觉失调症状,应当带孩子前往儿童康复科进行咨询及感觉统合评估,对孩子身上的问题尽早发现并作出矫正,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儿童康复科诊疗范围

1、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评估及康复治疗;

2、高危儿(早产、多胎、窒息、核黄疸等)的早期干预、指导及早期发育促进咨询指导;

3、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

4、精神发育迟滞、精神行为发育障碍的康复治疗;

5、运动发育落后的康复治疗;

6、语言发育落后(说话迟缓);

7、构音障碍(语言不清);

8、摄食障碍(吸吮、吞咽、咀嚼障碍、进食障碍);

9、口吃现象;

10、脑损伤(脑炎恢复期、后遗症期、颅内出血等);

11、外周神经疾病(如臂丛神经损伤、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治疗

12、缺血缺氧性脑病;

13、感觉统合失调与疾病康复;

14、步态异常(内八、外八、“X”形腿、“O”形腿等)、先天性马蹄足内翻、肢体发育异常等骨康复。

文:李健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271
0
0
分享
评论
(0)
0.0421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