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直击: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这一点众所周知。德国人非常喜欢音乐,很多人都会某样乐器,而且也喜欢让孩子多听音乐。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受到音乐的熏陶,陶冶性情。如果你的孩子性格比较暴躁,也不妨让他多听听音乐。
在小欣欣上了小学之后的那一年,我终于在德国找到了工作——在德国一个家教处登记报了名,成了一名家教老师,主要教德国孩子学习中文。
当家教老师之后,我先后接触过几十个德国孩子。在和这些德国孩子接触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了这些孩子身上的一个共同点:他们都非常喜欢音乐,并且都有一样比较擅长的音乐。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有一个孩子竟然会弹奏蒙古的马头琴。
这一发现让我惊讶不已,不过随即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德国父母是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这些音乐以及乐器的?是报相关的学习班吗?
为此,我专门请教了马洛,也就是能弹奏蒙古马头琴的那个孩子的家长。
马洛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留过学,在此期间,对蒙古的马头琴演奏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完成学业、获得学位之后,专门花了一年时间到蒙古草原上,和一家牧民生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当中,他通过录音、学习的方式记录下了这些悠扬的音乐。并且在回国的时候,带走了两把马头琴。
“为什么这样做呢?仅仅是因为喜欢吗?”
“一是自己喜欢,二是用音乐来教育孩子。于是,回到德国之后,我就把这些音乐做成光盘。特别是在妻子怀孕后,我每天播放这些音乐,用这些音乐对胎儿进行胎教。”
“那你儿子罗蒙出生就喜欢音乐吧?”
“不,罗蒙小的时候,似乎对这种悠扬的音乐并不太感兴趣,他甚至为了这些音乐和我吵过。”
“那么你们是如何让罗蒙喜欢上这些音乐的?”我迫不及待地问,“难不成你们强迫他学习吗?”
“不,不,不,我们从来不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他。”马洛的妻子塔林说道。
“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你们具体如何做呢?”我满脸疑惑。
“很简单,比如罗蒙在家的时候,我们就会谈论这些音乐,并且在房间里播放这些音乐,每天如此。刚开始的时候,罗蒙对这些音乐有些反感,不过,时间一长,他也开始慢慢对这些音乐感兴趣了。”马洛非常自豪地说。
“就这么简单?”我还是有些不解。
“对,就这么简单,后来,罗蒙觉得这些音乐不错,还专门拿着他爸爸的光盘去学校,向学校的音乐老师推荐这些音乐。现在,这些音乐当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被收录到校园歌曲欣赏的课程当中了。”塔林说到这里,有些眉飞色舞。
“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学习音乐呢?”我深入一些地问道。
塔林回答道:“音乐是好东西,它能让人的心情变得偷快,也能让人的性情变得平和。不喜欢音乐时期的罗蒙情绪比较暴躁,可是自从喜欢上了音乐,特别是在‘霸占’了他爸爸的马头琴之后,性情大变。不仅开始关注音乐,而且也变得越来越绅士了。”
“让美妙的音乐在房间里弥漫,就是让孩子喜欢音乐、教孩子音乐的最好方式。”马洛最后作了“总结发言”。
“‘让美妙的音乐在房间里弥漫’,德国人可真是冰雪聪明,竟然想出了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
“是啊,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育方法!因为人总是很容易受到当时当地气氛的影响,而做出一些超出本能、理智的反应。比如当你进入一个音乐悠扬、人人都微笑的环境当中,你的心情再不好,也会慢慢变好,最终也以微笑对待他人,这就是氛围给我们造成的影响!”
“是啊,有时间我们也得培养一下自己的音乐细胞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老公的参与下,我进行了以下分析:
第一,父母喜欢音乐,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引导,造成正面的影响。在亲子教育中有这样一种规律:父母喜欢的东西,往往孩子也喜欢;相反,父母不喜欢的东西,往往孩子也不喜欢。这就是引导、熏陶的结果。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我们同样可以使用这一点。
第二,改变了枯燥说教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父母的教育。像现在国内的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音乐,不仅为孩子报了很多班,而且还规定孩子每天必须得学习多长时间的乐器。这样做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还会让孩子对音乐产生厌恶的情绪,适得其反。
“那以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房间里放点儿音乐,给小欣欣熏陶熏陶呢?”我和老公打趣道。
“可以啊,你看小欣欣都上一年级了,似乎对音乐不是特别感兴趣,这对她以后的成长肯定是不利的。”丈夫接着我的话,忧心忡忡地说道。
“那我们就得先喜欢音乐,难道不是吗?”我调皮地问老公。
“是啊,你说得很对。哎,你愣着干嘛,还不快放音乐去?”老公催促我。
即学即用
在一次串门中,你发现邻居家的孩子不喜欢学习音乐,更不喜欢每天父母给他规定的练琴任务,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呢?
来源:婴幼儿教育网
声明:发表此篇《孩子性格暴躁怎么办 不妨让他多听音乐》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着网络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