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0月底,我有幸加入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成为一名跟研人员,每个月都会在高楼坪集团园学习两天,在儿基会派遣专家肖湘宁老师带领下进行跟研活动。通过跟研学习,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收获颇多。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成长故事。
跟随指引,不断更新
跟研之前,我在只有4平方米的教室里面用区角柜隔断出4个区角,31名幼儿在本身很小的教室里面活动显得非常拥挤,走路都困难。特别是下雨天,很多活动不能开展,小朋友也达不到每天必需的运动量。跟研之后我明白了,幼儿的活动室布置要因地制宜,重要的是投放能促进儿童发展、能与幼儿互动的材料,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区角”。为了让每一个角落都得到合理安排,我把装材料的桌子靠墙放,预留出的空间作为小组自由套圈、拍皮球等游戏活动区域,让小朋友下雨天在教室里也能进行一些活动。
以前我通常会以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幼儿,什么活动危险、不卫生就不让玩,集体活动、自由活动都以我的想法、安排进行,完全忽略了幼儿也有自己的想法。跟研之后才知道,应该尊重幼儿、减少教师的高控行为,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想法选择活动、同伴和材料。我要做的就是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幼儿,拍照记录,为幼儿提供积极支持,在活动后引导他们进行回忆、总结,让幼儿在独立、自主的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放手以后,我发现,只要你不去限制他们,他们就是天生的学习者。
在自然中玩,在生活中学
我们的幼儿园在农村,专家总是教导我们,要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追随儿童。我就利用幼儿生长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自然中玩、在自然中学,在大自然中实现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就是适合我们山村园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通过在幼儿园周边踏青、放风筝、观察小蝌蚪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活动,既能激发小朋友关注自然的兴趣,让幼儿多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也丰富了幼儿的自然经验。
同时,我也体会到追随儿童生成课程的乐趣。有一次,孩子们在土里发现了蚯蚓,围在那里好奇地观察,按照以往的习惯我会立马制止这个行为或者随便敷衍两句就带着幼儿离开。跟研学习之后我明白,其实这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一个举动,小朋友也有着自己的兴趣、需求,教师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并适时引导。果然,当我用心倾听时,发现幼儿的问题非常多:“蚯蚓会游泳吗?”“蚯蚓有眼睛吗?”“蚯蚓断成两截了怎么没看到血?”“听说断了的蚯蚓不会死去,会长成两条蚯蚓,是不是真的?”我意识到这就是课程的来源,何不与幼儿一起探索?孩子们在我的鼓励下,端来水盆,把蚯蚓放在水里,做做小实验,看看它们会不会游泳;拿来放大镜观察蚯蚓有没有眼睛;还到互联网上搜索更多关于蚯蚓的认识……通过所见、所思,探究得出相应的答案。这样的过程让教师的作用从主导变成支持,从预设变为追随。在没有跟研学习之前这些活动延伸是我意识不到的。原来,生成活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而是非常有趣,常常给我惊喜;原来,儿童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大。
同伴互助,伴我成长
跟研之前,在山村园遇到困难只能靠自己解决,面对稍微复杂的问题,常常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每个月都会来集团中心园学习两天,以前手足无措的情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慢慢地能以更加专业的方法去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我身边也有了一群可以“集思广益”的好朋友,在专家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分享、讨论、相互学习、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这样的学习,我深深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比个人的力量强大,感受到相互学习的快乐和集体的温暖,也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职业幸福感。
我坚持每天给孩子们分享一个绘本或者讲一个故事,幼儿园的绘本有限,和孩子们看完了,我就从网上搜索下载故事读给他们听。后来专家指导我们集团中心园建立了课程资源中心和资源共享室,里面投放了项目捐赠和集团园购买的大量书籍、教学具、手工材料等与我们共享,既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又极大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重要的是小朋友们能每天看到一个不同的绘本故事了,我的小小心愿实现了。
感谢“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让我得到跟研、观摩的学习机会,感谢这个项目让农村的小朋友也能像城里小朋友一样接触各种各样的书籍。我能做的就是不忘初心,一路前行,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把所学运用到实践中,给农村小朋友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加自主、自信,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