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编辑
vip1
发布时间:2022-08-23
关注

 


  幼儿的绘画活动,应该是他们表达感受、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自主”体现强调幼儿的自我感受,通过每个人不同的视角,展现作品的独特性,并张扬个性。  在传统的绘画教学活动中,却无法保证这一点。整个活动,幼儿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作画方法学老师的;作画材料听老师的;作品评价更是老师的事。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孩子的作品都是千篇一律,他们失去了自主,忽视了自我感受,更谈不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开展自主绘画活动中,我们突出幼儿的自主观察、探索和体验,并在实践中初步总结出这样一些基本步骤:幼儿观察与主题相关的事物→引导幼儿讨论,调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自选材料作画→评价(自评、互评)、反思、总结→根据此次活动存在的问题,再进行相应的培养。
  在表现每个主题之前,我们首先引导孩子观察使其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了解其事物。我们就是想通过每个孩子的不同视角,表现他们内心深处最珍贵的东西。可以这样说,如果有一百个孩子作画的话,应该有一百种表达方式。
  上述步骤并不是通过一次教学活动中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递进,层层深入。比如:在大班的活动“各种各样的花”中,我们首先组织孩子观察花园里的花,从花的颜色、花的形态等方面进行引导,在组织孩子讨论观察的结果;接着,引导孩子自由选择材料,大胆表现各种各样的花;然后,将孩子所有的作品展示出来,鼓励他们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表现出来的作品都存在着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有的花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毫无层次可言。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将作画的场地搬到了花园旁边,然后组织孩子观察:从自己的角度看,是不是能看到所有的花?为什么?从而引导他们理解遮挡关系,并鼓励他们将其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绘画活动时是呈螺旋式上升,不断循环反复的。这样既有利与孩子作画技能的提高,又没有局限孩子的思维,有效地发展了孩子的创造力。
  为了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我们在组织每一次绘画之前,要做大量的工作,并且与其他领域互相渗透与融合,这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紧紧相扣。如在开展中班活动“快乐的小鱼”之前,我们引导幼儿了解鱼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将科学领域内容渗透其中;在艺术领域又渗透了语言领域的内容。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1226
0
0
分享
评论
(0)
0.0425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