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重新审视“优秀”这个词语,还是有很多话要说。
首先,优秀代表一种主观观点。
当你说某个孩子优秀,这只是你的观点,与他人无关,也与这个孩子无关。
但事实并非如此,你觉得孩子优秀孩子也会高兴,也会觉得自己优秀。
其中原因并不是你的观点多正确,而是你的态度,你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如何感受自己。
让孩子高兴的是“你的喜欢”,而非“你的观点”,你越因为“优秀”而喜欢他、欣赏他,他就越高兴。
其次,每个人判断优秀的标准很不同。
你之所以认为孩子优秀,是因为他符合了你的一套“关于优秀的准则”。
这个准则可能是“级部前十”、“主动做家务”、“积极主动乐观有主见”、“自律”、“考上重本”等等。
大多数父母与你类似,这个准则就变成了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大家都认为孩子成绩好是优秀的,是更值得被关注和奖赏的。
但凡有人反对,你就会怀疑、诧异、不屑,甚至愤怒,因为这挑战了你的价值观。
因此,你的准则就越来越固化、僵化,就会用这套标准来看待孩子、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这个世界。
2
通常情况下,当你说某人很优秀的时候,潜意识也在“贬低”更多其他人。
你正在使用“攀比”画了一个圈,圈内一小撮人被称为优秀,圈外一大撮人被称为平庸,再远的被称为劣质。
这种“圈内圈外”的分别心是文明的劣根性。
很多“不优秀”的人就会自卑、焦虑,而优秀的人就会自大,也会焦虑,因为他生怕自己有一天被踢出圈。
所以,当你守着孩子说别人家孩子优秀的时候,无论你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此刻就正在无情贬低自己的孩子。
再次,你本人关于优秀的标准从哪里来的呢?
是什么让你自动把人分成了圈内圈外?
第一,你本人的成长经历;第二,你的重要客体对待你的态度;第三,社会普遍价值观。
其中,让你刻骨铭心的不是别人对待你优秀的态度,而是当你不符合优秀准则时他们的态度。
比如当你不优秀别人会漠视你、羞辱你、指责你、看不起你,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人生的差等生、劣质品、残次品。
所以,你除了向优秀进军别无他法,于是有了内卷,也会这样对待孩子。
最后,有个问题自然就会浮出水面:孩子优秀或孩子平庸,到底谁说了算?
孩子要做到父母、社会眼中的优秀,从而被好好对待呢?还是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被好好对待的呢?
毫无疑问,这两点都有。
这两点似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别人觉得我优秀才对我好,所以我也感觉到了好,我感觉到了好,就更值得别人对我好,变成了良性循环。
相反,别人觉得我差劲就贬低我,我也会觉得很差劲,我觉得差劲,就感觉不配被好好对待,变成了恶性循环。
故而,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能否“感受优秀”的关键点。
3
我必须再次强调:这个优秀,是孩子自己认为的优秀。
如果你不同意,那我会认为你不是真的爱孩子,你只是让孩子变成你想要的优秀的样子、社会想要的优秀的样子,才爱他。
也许你会说,变不成社会想要的优秀就是很难混下去呀,我这是为孩子好呀。
我绝不同意!因为这正是从小被他人的优秀准则控制下长大的孩子的价值观。
这个扭曲的价值观会让你认为要依靠单位活下去,就必须遵从他的标准,不符合标准就会被淘汰,或不被升职加薪,不被重视。
对一个认为自己足够优秀的孩子,就不会因为不符合单位要求被辞退而感到特别痛苦,相反,他会继续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会继续等待配得上他优秀的工作机会,更会分辨和调谐他人眼中的优秀与自我认知的优秀之间的微妙关系。
换句话说,他不会因为不符合外界标准而看低自我,也不会完全让对方来符合他的标准才会心安。
倒是那些把别人认为自己优秀作为参考标准的人才会痛苦,一旦被裁员会异常悲伤愤怒,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价值被剥夺,好像碎掉了。
就算他在职场过得很优秀,内心也是惶恐的,因为他要随时保持优秀状态避免不被裁员,要继续内卷来符合他人标准。
而他人的标准是不可控的,是你说了不算的,你的优秀与否掌握在别人手中,故此,惶恐就永远不会消散。
也许你又会说“难道我要完全让孩子自己说了算吗,完全让他感到自由和优秀吗,那我作为父母的作用在哪里?”
很好的问题,因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足以说明你的焦虑是难以自制的,说明你是必须想要为孩子做些什么才会缓解焦虑的。
这也是对的,为人父母我们不可能没这焦虑,毕竟大环境(社会普遍价值)在那里摆着呢。
那么,现在我就来告诉你,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才会让他感到更优秀。
4
第一,提供一个适合发展优秀的家庭环境。
孩子要发展出真实优秀,必须要有一个匹配的家庭环境氛围。这个环境的重点包括2个:
-
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
-
你与伴侣的关系。
-
第一类,现实很优秀但内心虚空迷茫,因为他从未为自己活过; -
第二类,继续坚守他人评判标准,继续投射给他的孩子; -
第三类,病了,无论身体还是心理,总之,就是没法继续完成别人优秀(此刻已经演变成自我苛刻)的使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