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飞飞拽我头发!”
“老师,他们把书撕烂了。”
“老师,他们在抢椅子。”
在幼儿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像类似的告状事件是否总让您左右为难呢?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类“告状”行为?小编有妙招!
我们先来看几组案例:
在“娃娃家”中,两个幼儿为了争抢玩具而吵了起来,亮亮很气愤地过来告状:“老师,这个玩具杰杰玩了很久,但他不让我玩。” 杰杰也不甘示弱:“这是我先拿到的!”两个人在老师面前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谁。
分析: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等纠纷。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或给予帮助。
区角活动中,明明和轩轩正在美工区制作送给妈妈的贺卡,轩轩的作画速度比较慢,而坐在前面的明明早早地制作好了,当他离开位置时,一不小心撞了轩轩的手臂,轩轩说:“你为什么撞我?” 明明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轩轩不听,噘着嘴跑来告状:“老师,明明撞我,害得我画错了。”一副很难过的样子。
分析:轩轩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当行为,但是,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
区角活动时,两个小朋友在一起说“悄悄话”,妍妍告诉老师:“萍萍和阳阳在说话!”老师因为比较忙没有理会她,过了一会儿后,讲话的孩子多起来了,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响,连妍妍也按捺不住,加入了说话的行列。
分析:像妍妍这种告状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询问,即“两位小朋友在说话,老师是支持这种行为,还是反对这种行为呢?”她想从老师这里探个究竟。
根据以上案例可知,幼儿在独立性、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较差,依赖性较强,他们对周围的事情不能进行全面地评价,一旦出现问题或遇到挫折,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在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时,老师和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 求助类的告状。一般求助类的告状是幼儿想要寻求成人的保护。对于这类情形,老师不要直接插手,而是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进行换位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 询问类的告状。遇到这样的告状,教师要及时肯定幼儿积极的一面,以强化其积极行为。比如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表扬幼儿说:“妍妍认真听故事,不讲话,真是个好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幼儿的判断力和克制力,同时也借助榜样的力量,培养其他幼儿积极正面的行为。
◆ 为自己辩解的告状。如“这是某某让我做的”,这类告状一般发生于幼儿在做错事情后,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试图推卸责任或者逃避惩罚。这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进行惩罚,同时让幼儿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检举揭发”类告状。 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幼儿的面批评另一个幼儿,要防止幼儿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老师对这种告状行为要及时纠正,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幼儿的依赖性较强,即使一点小矛盾也想依赖老师帮助解决。因此,老师和家长不要一听到幼儿告状就插手他们之间的事,要指导他们自己处理矛盾纠纷。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减少告状次数。
幼儿常常通过与别人比较而进行自我评价,因而在“询问”“请问”“要求被关注”时,他们总习惯于用别人的不好来突显自己的优势。所以,老师和家长应注意克服幼儿的思维局限和评价习惯,让幼儿学会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此外,还要引导幼儿自觉地做小朋友们的榜样,不能用批评别人的办法来抬高自己。
如果幼儿说话“绕弯弯”,则可采取佯装不懂的方法,教育幼儿有话明说。把握好这一点,对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幼儿之间纠纷的处理,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听故事活动,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故事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分辨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
来源:幼儿园管理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