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家的孩子有看过、听过恐怖故事吗?
看完有什么反应呢?最近,因为这件事可把一位妈妈愁坏了。
她留言说:
6岁孩子,偶然间看了恐怖的动画片,之后每天晚上都说害怕,必须开着灯才敢睡觉,家里的门和柜子要关紧,要是不小心留个缝,那就完了。 还经常联想到一些可怕的事情,虽然告诉孩子没有鬼怪,都是假的,可孩子还是害怕,该怎么做才好?
现在这种情况似乎越来越普遍。
朋友家的孩子,三年级的时候,班里传阅了本恐怖漫画,他看了后经常做噩梦,不敢自己睡觉,一到黑的地方就特别恐惧。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两年多才好转。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幼儿期的孩子,尤其是2-4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
他们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和意向的东西。
比如飘来飘去的窗帘,夜里发出幽幽的光的电灯,这些都足以让孩子脑补出一大堆的怪兽。
不过,孩子的恐惧,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看了、听了一些有恐怖元素的故事和动画片。
为什么恐怖、暴力的动画片
因为孩子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很难分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演出来的虚构情节,所以很难从虚构的故事和恐怖的氛围里跳脱出来。
特别是5、6岁左右的孩子,联想能力丰富,在原本就恐怖的内容上发展自己的想象,不断把恐怖感放大。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视觉、情节冲击比较大的画面,可能会影响孩子几个月甚至几年。
这种恐怖的情景记忆,最深远的影响,还是对大脑神经的强烈刺激。
12岁之前,大脑的部分功能区还没有发育完全,尤其是处理情绪的前额叶部分。
孩子长期、反复受着这样的刺激,就会影响前额叶的发育。
常看暴力、恐怖的动画,孩子也可能模仿角色中的行为。
早有科学研究证明:观看暴力画面越多的儿童,所产生的攻击性行为更多。
还可能会认为暴力、血腥、恐怖本就是生活的常态,影响是非观、人生观。
隐藏在各处的儿童
恐怖、暴力、邪典动画片
-
正常动画片也并非完全净土
连云港2个男孩,因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烤全羊”,被同伴绑在树上点火烧成重伤。
陕西一个10岁的小女孩,学《熊出没》中“光头强”的常见动作,将妹妹锯伤。
2岁小男孩模仿《熊出没》中的“光头强”,用斧头砍伤手指。
这些虽然是个例,但孩子的模仿行为却很常见。
朋友家的娃,喜欢看奥特曼,每次生气了, 就会模仿奥特曼对家里人大打出手,不但没有悔意,他还认为自己是正义的。
尽管动画片上打着“请勿模仿”,但四五岁的孩子都不识字。
就算识字,画面的冲击力和几行小字的导向性相比,几乎没有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看完小猪佩奇,孩子们就嚷嚷着踩水坑。
看演出奥特曼要输了,孩子们都冲上舞台来“帮忙”。
对孩子来说,动画片就是精神食粮,他们沉浸其中并信以为真。
把里面很多动画角色当做是榜样来模仿其行为。
所以,动画片中的暴力环节,不能由着孩子吸收,需要给孩子解释。
-
不断改变ip的邪典动画
现在很多短视频都喜欢用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动漫IP形象出现,也常常隐藏在孩子的动画片、儿童剧等中,如果没有陪孩子观看,甚至会误以为这就是普通的动画片。
但这些视频中充斥着血腥、暴力、色情、虐童、纵火等等,总之什么危险,什么怪诞就做什么。
比如浑身青绿色的猪医生拿着一根手臂粗的针管,对着小猪佩奇反复的扎,成年人看了都觉得不寒而栗啊。
还有很多邪典动画衍生出来的小游戏,只看画面就令人不适。
虽然前几年家长们曝光这些邪典动画,各大视频播放平台也开始净网活动。
但这并没有完全把它们消灭,只是让它们更隐蔽。
尤其是,现在短视频兴起,很多打着教育孩子的幌子,制作一些粗俗、价值观扭曲的短视频。
更可怕的是里面还经常包含很多色情、犯罪指向的内容,还有不正当的三观,这些东西要是一直被孩子看,简直不敢想象。
如何避免孩子接触这类
国内的动画片现在还没有分级制度,所以没有明确的受众年龄定位。
即便是针对孩子的电影、动画片,镜头中有时也会出现暴力相关的道具、动作和画面。
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提前给孩子把好关了。
-
亲自挑选适合自己宝贝年龄段的动画片。
挑选动画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综合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
有时候我们自己觉得并不恐怖的情节,对孩子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
-
和孩子一起观看。
跟孩子讨论动画里的情节和人物,出现负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及时的帮助孩子识别善恶,正确引导。
《熊出没》有一集熊二趁光头强没在家,偷偷溜进光头强的家中把光头强的爆米花都吃光了。
因为光头强在动画片里是坏人的形象,孩子们会认为熊二的行为是正常的。
这时候就要及时告诉孩子,熊二这种不经他人同意就随意进别人屋子,偷拿东西是不对的行为。
最后,若没办法陪伴,可以提前为孩子下载好优质动画片。
孩子恐惧的心理
-
接纳孩子的恐惧,重视孩子的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孩子感受到你是真正承认、相信他们所害怕的事物时,他们才会相信大人所解释的是正确的。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害怕会说:“这有什么好怕的,胆子大点”,或者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这个不可怕”。
这样做可能会传递给孩子一种感受:「我」是有问题的,反倒会加剧恐惧感。
与其说不要怕,不如说,“放心,妈妈会保护你!”
只有孩子感觉自己是安全的,没被威胁的,才有余力生出勇气。
-
帮助孩子了解恐惧的事物
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探索事物的真实模样。
女儿小时候看过一集怪物动画片。
一到晚上就害怕,尤其是熄灯后,各种东西模糊的影子让她很不安。
我便陪她玩影子游戏,趁机告诉她其实视频里的那些怪物都是虚构的,很多斑斑驳驳的,只是影子。
而怪物的正面,都是人用电脑设计出来的,然后再找一些动画人物制作过程的视频,给女儿看。
只有看到真相,孩子才不会那么恐惧。
-
借助绘本读物,淡化恐惧
很多关于怪物、幽灵的书,里面的人物和孩子有些相似的心理感受,读完孩子会有一种感觉被认同的释怀。
推荐:《妖怪快走开》、《吃掉黑暗的怪兽》、《我的床下有鬼吗?》、《走开,绿色的大怪物》。
让他知道,原来不是只有我害怕怪物,怪物好像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
引导孩子画出心里的恐惧并撕碎它
恐惧心理在经过大脑想象加工后会更恐惧。
所以当我们将恐惧的东西具象化后,对孩子来说,也就没有那么可怕啦!
我让女儿把害怕的那个鬼怪画出来,她一边画,我就一边说“这个鬼原来长这样啊!”
然后我还会和她一起创造各种鬼怪。
她边画边说:“你画的一点都不可怕,看我画一个超级可怕的怪兽。”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