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男孩身边,到处都能嗅到危险的味道。”
男孩从正式入学到18岁成年,往往会经历4次成长危机,养儿子的家长,必须要知道——
7-9岁,很多学龄期男孩会经历第一场危机,那就是学业危机。
一项学龄儿童成长跟踪调查表明,孩子到小学三年级(9岁)时,就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学习模式,这套模式将影响他未来整个学习生涯。
偏偏男孩的认知能力普遍比女孩发育得晚。
身心都没做好准备。
坐不住、静不了、最常挨批的多是小男孩。
学习上更容易遭遇挫败的也是小男孩。
很多男孩在小学低年级时学习状态不好,后来就一直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就谈不上学有所成。
尽管有些男孩后期成绩能追上来,但早年经历的情感创伤,可能伴随他的一生。
心理学专家因此建议:
-
男孩千万不要抢跑,入学年龄往后推迟一年比较好。 -
男孩精细动作的发展也普遍弱于女孩。
所以,多带男孩涂鸦、做手工游戏,能帮男孩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
给男孩更多的运动量。
精力得到释放的男孩,会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好消息是,男孩11岁以后,自控力有所提升,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男孩女孩的学习力开始旗鼓相当。
所以,养男孩的父母更需懂得“静待花开”,千万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下结论。
一般而言,孩子有亲密的同伴关系是好事,说明孩子是合群的、受欢迎的。
但研究显示,男孩有同龄人在场时,进行冒险性行为的风险会成倍增加,心理学称之为“同伴效应”。
心理治疗师杨醉文说:“孩子会把同伴的认同看得很重要,他们渴望拥有朋友、受欢迎、融入同伴团体。”
这把双刃剑,引导好了,孩子奋发自强。但若是引导不好,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
对于2、3岁孩子,同伴压力可能是“别人都骂脏话,我也来一句”。 -
对于4、5岁孩子,同伴压力可能是“别人都有的奥特曼,我也想要”的羡慕。 -
对于7、8岁的孩子,同伴压力可能是大家都开始玩电子游戏,为了显得自己不落伍,也开始玩。 -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同伴压力逐渐失去幼儿时期的童真,开始向着恐惧、残酷的一面狂奔。它可能是为了不被笑话要的名牌鞋,为了证明胆量抽的烟,为了面子赴的群架,甚至是做出更出格的事情。
那么,男孩们的同伴压力,该如何引导?
每一个向外界寻求认同感的孩子,都是在家庭没有找到充分的自我认同感。
小男孩是很调皮,也很容易闯祸。
所以他们更容易被责骂、被否定、被打击。
我家弟弟才2岁,就整天在挨打的边缘试探,我们全家每天、每个人都会批评几句。
但是呢,小男孩看上去又比小女孩“坚强”。
比如姐姐稍有不公就反抗、就质问、就抗议、就大哭,你立马就意识到自己可能过分,需要适可而止了。
而弟弟就远没姐姐那么敏感,就会让大人有种错觉,“男孩子心大,批评甚至给一巴掌他也无所谓”,就很容易越来越过分。
但,每个孩子都是渴望被肯定的。
只是男孩子不善表达,不会主动跟你“争”、跟你“要”。
既然在家中得不到,那就只能对外找补,从同伴身上找到认同感和被需要的感觉。
所以,请对那个爱闯祸、爱表现的小男孩多一些“肯定”、多一些“看见”。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就曾强调:孩子的同伴关系,绝对不能超越亲子关系。
父母有必要做到:
定期跟孩子进行“朋友式”聊天。 多陪孩子一起吃饭。 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跟孩子商定必要的规矩,比如出去玩要报备,需按照约定时间回家等。 少批评,多鼓励。
通过有界限感的守望,为孩子提供温暖的支持,才不至于把孩子推出亲子关系的怀抱。
一旦孩子的同伴关系彻底取代亲子关系,那么父母再想引导和教育孩子,就会千难万难了。
父亲对男孩的影响是深刻且长远的。
在美国一项全国范围的男性青少年调查中,研究人员们发现,父亲越是大男子主义,男孩越容易发生辍学、打架、私生活混乱,甚至强迫他人发生性关系的犯罪行为。
何为“大男子主义”?
就是对男女行为有刻板的界定,比如,“家务活就该女人干。”
“男人必须要像个硬汉才能赢得他人尊重。”诸如此类。
要避免无形中教会儿子大男子主义倾向,日常生活中父亲们可以:
跟妻子分担家务;
允许男孩哭;
不随意评判甚至贬低他人细腻、敏感、脆弱的一面。
《培养高情商男孩》一书则告诉我们:
那些有攻击性的、不愿分享的男孩,在家里往往有一个臭脾气的爸爸,父子之间也总是吼来吼去的。
要改善这种情况,意味着父亲们要在男孩身上投入更多耐心,尽量避免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
美国西北大学一项持续近30年的研究项目,还有个很有趣的发现:
“父亲是否参加家长会”与“孩子长到27岁时的收入”之间最具相关性。
也就是说,父亲只是坚持参加孩子学校组织的活动,就能显著提高孩子的学习造诣和事业成就。
所以,家长群里的各项通知、学校每次召开的班会、家长会,爸爸们也可以多关心、多留意哦!
“14岁”危机
所谓“危险的14岁”,即英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14岁是孩子最容易出现打架、叛逆、学坏的年龄。
特别是男孩子,他们的大脑前额皮质尚未发育成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容易变得敏感、脆弱、自控力差。
凡事都爱和大人“对着干”。
再加上雄性荷尔蒙作祟,更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也就更容易惹是生非。
这时,如果父母跟孩子硬碰硬,很可能把孩子彻底推远,导致孩子误入歧途。
对此,心理学家们建议:父母要少控制,多示弱。
在家务琐事上示弱——
“儿子,你可以帮爸爸提这个口袋吗?” “妈妈今天好累,可不可以帮我倒杯水。”
在认知领域上示弱——
“儿子,你帮妈妈看看,这个东西要怎么拼装?” “儿子,你来帮爸爸想想,这次旅行要怎么规划?”
经常把问题抛给孩子一起讨论,既能够让父母放下身段,跟孩子建立更平等的关系,还能让孩子成长得更有主见,更加成熟。
总之,看到男孩的困难,允许男孩比别人慢一步,不要甩手把男孩交给老师、电视或者小伙伴。
要把男孩放在身边,但不要牵绊,放在心上,但不要宠溺。
这样才能够养出一个更有责任感、更加优秀的男孩子。
来源:男孩派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