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
vip1
发布时间:2022-06-29
关注

前两天带孩子出去玩,路过一个攀岩馆,小家伙好像很感兴趣,我们就走进去看看。
 
突然听到旁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对他妈妈说:“我不敢,我有点害怕!
 
然后他妈妈说道:“这有什么好怕的,勇敢点,你是男孩子,你看那上面还有比你小的孩子,还有女孩子。
 
小男孩还是使劲摇摇头,更小声的说:“可我还是害怕!
 
“算了,算了,你说你一个男孩子,整天怕这怕那的,那不要玩了,我们回家吧,以后你也不要再玩这个了。”说完就给孩子脱下身上的装备。
 
看着小男孩离去的背影,我有点心疼他,这么小的孩子害怕不是很正常嘛?
 
“你家孩子最怕的是什么?”

 

如果你在妈妈群随口一问,会发现答案真的是五花八门:从毛毛虫到各种带羽毛的生物,从洗头到打针,从怕黑到怕高……啥都可能成为孩子的“恐惧源泉”。

 

图片

 

看到害怕的事物,孩子第一反应肯定是:“妈妈,我害怕!”“不要不要”……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其实大部分爸爸妈妈在用的回应方式,都错了!

 

这2种错误回应,你中招了吗?

 

1、“不怕不怕,我们赶紧走开”

 

这可能是很多爸爸妈妈下意识就会脱口而出的话。孩子怕什么,远离就完事了,这还不简简单单?

 

但殊不知,你这样做是在无意中“过度保护”孩子。

 

孩子害怕一样东西,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可怕,而是没有建立起全面的认知,如果我们直接帮孩子逃避,他就更没有机会去探索、认知了。

 

2、“这有什么好怕的,勇敢点”

 

既然逃避不可取,那鼓励总对了吧?特别家里是男孩子的,你可能更倾向于说“你是小男子汉,这有什么好怕的!”

 

鼓励当然是对的,但这样说反而会强化孩子的恐惧心理,因为他没有被共情和理解。

 

 

 

想一想,如果你很怕黑,结果你妈来了一句“黑有什么好怕的,勇敢点”,然后自顾自把灯关了,你是不是都要有阴影了?

 

一旦恐惧的情绪不被理解,孩子内心的消极感越来越强,就更不敢尝试面对了。

 

想要孩子克服害怕心理,光讲道理或者强迫他适应肯定没效果,你得“对症下药” ,先理解他为什么会害怕才行。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

 

1、曾经有过不好的体验

 

孩子天生爱探索,他会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当然也不免会有些不好的体验,在他小小的脑袋里留下“阴影”。

 

比如树叶上突然出现的毛毛虫、洗澡的时候水进到眼睛里、出门被小狗追着汪汪叫、打针的时候很痛……

 

因为孩子还没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知,所以这些都有可能让他产生害怕情绪,拒绝下一次的接触。

 

 

 

2、想象力发展的结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发现,2~4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论,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脑补”。

 

随着大脑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不管是对着家里的瓶瓶罐罐,还是外头的花花草草,都能脑补出各种可怕的形象,然后自己把自己给吓到了。

 

3、被大人吓出来的

 

最后一种情况,还真不是孩子的“锅”。

 

很多孩子怕警察叔叔,是因为爸爸妈妈吓唬他“再不乖,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怕小狗,是因为爸爸妈妈说“再不听话,就让隔壁的狗狗来咬你了”……

 

孩子对事物的了解和认知有限,被吓唬几次就容易产生害怕情绪了。

 

 

孩子害怕时,我们该怎么做?

 

知道了孩子为什么害怕,你就能找到“症结”,陪着他一起克服。

 

当然前提是你接纳了孩子害怕的情绪,让他感受到你在保护他,有了安全感孩子才有可能尝试去接触自己害怕的事物。

 

你可以先抱住孩子,告诉他“没关系哦,妈妈在这里保护你~”

 

等孩子镇定下来了,再一步步帮助他卸下心理包袱,你不妨试试下面这3种办法。

 

1、把未知变成已知,尝试“系统脱敏”

 

其实,孩子会害怕多半还是因为对事物缺乏认知和了解,你要做的就是带着他循序渐进地接触,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叫做“系统脱敏”。

 

比如孩子不敢玩秋千,你可以先让他看别的小朋友玩,然后带着他一起去触碰、熟悉秋千。你还可以自己坐上去,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它真的很结实。

 

等到孩子有尝试的意愿了,你可以和他一起坐上去玩,拉住他的小手。多玩几次他就会慢慢放松,直到可以自己独立玩耍。

 

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地对事物有“掌控感”,到后面自然就不害怕了。

 

但你得记住,千万不要急着勉强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慢慢来”,一切以孩子的接受程度为准。

 

2、把孩子害怕的东西,变成游戏的一部分

 

要问孩子最不排斥的事情是什么,那当然是游戏了。《游戏力》一书中就写到: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摆脱无力感,克服恐惧。

 

没错,比起你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燥,要是能把孩子害怕的东西变成游戏的一部分,就没那么可怕了。

 

如果孩子害怕洗头,你就陪他玩一个“停下来”的游戏,准备好洗头帽和花洒,跟他说:“我们来玩一个叫‘停下来’的游戏吧,妈妈用水轻轻冲你的头发,你觉得不舒服就说‘停下来’好不好?”

 

一说要玩游戏,孩子肯定容易接受得多。你冲一下头,他会说“停下来”,这时候你就马上停,陪着他玩一玩洗澡玩具,过一会儿再冲一下……

 

来回配合几次,孩子就会主动要求你玩这个游戏,因为他想说“停下来”!

 

 

 

把洗头变成玩,孩子就被转移了注意力,不知不觉头就已经洗好了。

 

你看,只要把孩子代入简单的游戏中,再让他掌握一些主动权,让他勇敢起来也不是那么难。

 

3、把想象中的事物具体化

 

如果孩子害怕的是想象出来的事物,像藏在黑暗里的外星人、会吃人的小怪兽,你看不到也抓不住怎么办?

 

有个好办法就是把它“画出来”,你可以引导孩子描述出来它具体的样子:“怪兽长什么样呀,妈妈来帮你抓!它是不是有很大的嘴巴、很长的牙齿……?”

 

 

画出来之后,你再跟孩子说“你看,怪兽已经被妈妈抓住了,在这里哦,我们把它关起来好不好?”

 

借助孩子的想象力,把他害怕的东西具体描绘出来,有了“实感”之后就能消除恐惧。

 

每一个大人都曾是孩子,而每一个孩子都会长成大人。

 

害怕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了,谁都有害怕的时候,当孩子说“我害怕”的时候,你一定要接纳他、保护他、引导他。

 

勇敢固然是一个好品质,但更重要的是你陪伴孩子克服恐惧、变得勇敢的过程。

 

不用过度保护,但也不用太过急躁,慢慢来吧。

 

没事多带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多的自然现象和规律,随着他们认知的发展,知识越来越丰富,在面对一些事物时,内心也会多一份从容和安定。

 

 

  

 

 
当孩子说“我怕”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站在孩子身边,接纳他们的情绪,并给予积极、正向的回应。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克服恐惧,才会觉得安心,同时,我们才能真正走近孩子、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来源:亲宝宝育儿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1633
0
0
分享
评论
(0)
0.0394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