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文字编辑
vip1
发布时间:2022-06-28
关注

朋友前两天跟我说了这么件事,她参加家长会,老师跟她说:

 

“你家孩子各方面都不错,就是性格太内向了。希望家长能多引导引导,下学期开朗活泼一些。”

 

朋友知道老师是好意,她也时常担心孩子内敛的性格,在集体中不受欢迎。但由于她自己性格偏文静,便忍不住有些疑惑:

 

“内向,真的是一种性格缺陷吗?”

 

无独有偶,我看过一期TED演讲,主讲人苏珊·凯恩,在9岁时也遇到过类似的困惑。

 

那年她参加夏令营,妈妈为她整理好行李箱,里边装满了书。这对她来说,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她们家的日常活动就是看书。

 

她以为的夏令营,是十几个女孩围在一起惬意地看书。

 

但没想到,夏令营更像是个派对,一群人吵吵闹闹。她好不容易等到派对结束,便急匆匆赶回宿舍看书。

 

当她捧起书时,同宿舍的一个女孩问她:“你怎么这么安静?”当时,她意识到,自己好像不大合群。

 

但她依然选择一有空就窝在床上看书,终于没多久,她的领队就忧心忡忡地走过来说:“你要努力使自己变得外向一点。”言下之意就是:“你这样子,大家很难喜欢你。”

 

虽然很不情愿,但她还是选择了放下书本,融入喧闹的团队中。

 

经历了这样一个事,她开始变得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应该改变自己,努力变得外向起来?”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正常”,她放弃了作家梦,选择了律师这个行业。她也尝试参加各种聚会,逼自己融入社交。

 

但兜兜转转很多年后,她最终还是回归写作,当了一名作家。而努力使自己变得外向这些年,对她来说,不仅是一种错误,更是一种损失。

 

有人说,这只是个例,内向性格终究是不好的。真是这样吗?

 

 

内、外向性格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最早提出“外向”和“内向”的概念。

 

一到放假,就经常听到身边有父母这样说自家孩子:

 

“天天呆在家,也不知道出去找同学玩。

 

你看谁谁谁,一有空就和这个聚和那个聚,人家多开朗大方啊。

 

你这每天闷在家,怎么交得到朋友?”

 

在我们的意识里,外向爱出门浪的孩子“吃得开、善交际、有出息”,而内向宅在家的孩子易“被排斥、没朋友、常吃亏”。

 

然而根据卡尔·荣格的理论,一个孩子喜欢“独处”或是“热闹”,这是他性格的因,并非果。

 

这么说吧,我大部分时间都喜欢安静地待着,当然,偶尔也怀念一群人热闹的时候。(卡尔·荣格认为,世界上没有纯外向或纯内向的人,一般两者兼有,只是多少的问题。)

 

你可以把我想象成一个遥控器,当我没电的时候,我需要通过休息或独处,从我自身内部来补充能量。

 

这就像给遥控器安装一节电池,它自己就充好电了。

 

但如果是外向性格的人,当他觉得没电时,他急需从朋友、社交中获得能量。

 

这就像给遥控器找一个充电器,从外源获取力量。

 

所以,社交,对于内向的人来说,是在损耗能量,而对于外向的人来说,则是补充能量。

 

相反,独处是给内向的人充电,而对于外向的人来说,则是一种损耗。

 

孩子爱“热闹”还是爱“独处”,不是他性格选择的结果,反倒是他性格形成的原因。

 

 

性格形成的时期

 

孩子的性格,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

 

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科学家们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他们做了一系列实验。

 

他们给6个月大的婴儿准备了些玩具,比如一碰就会突然弹出小丑的盒子、走着走着突然翻跟头的狗、以及带着面具的陌生人。

 

通过观察,科学家们发现,在婴儿身上,就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三种基本气质:谨慎、平静和活跃。

 

从小就表现出来的这种气质,是一个孩子性格的起点。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适应他们的个性,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环境。而这样后天的互动,又塑造了他们的性格。

 

孩子的“内向”和“外向”,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面一样,并没有好坏之分,这是他独特的个性。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都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礼物。

 

各有优势

 

内、外向的孩子,各有各的优势。

 

外向的孩子就不用说,在我们的意识里,普遍认为他们长大后会更有出息。

 

因为他们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性格开朗受欢迎,说话大声自信,容易被人记住。

 

外向孩子的种种表现,似乎都指向一个词----“领导力”。

 

他们这样的性格,长大更易成为有决策力、信服力的领导。

 

但其实有研究表明,在领导者中,内、外向性格的人占的比例是差不多的。

 

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格兰特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内向的领导比外向的领导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发现,内向的领导者跟下属相处时,会倾向让他们自由发挥。而外向的领导,会无意识传达自己的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员工的创造力。

 

《内向高敏者》一书,更是详细地分析了内向者拥有的优势:谨慎、专注、善于分析、持之以恒、有同理心等。

 

 

在我们所知的伟大人物中,有很多就是内向性格的人。

 

比如达尔文,如果他天天忙着社交、应酬,他就不会在独处中思考出生物进化论。

 

比如村上春树,若不是拥有安静的性格,他也就不会埋头写出那么多享誉世界的著作。

 

还有比尔盖茨,相比与人接触,他更爱呆在房间里自己研究技术。

 

又比如巴菲特,如果独处对他来说是一种损耗,他也就不会持续几小时埋头在工作中。

 

正因为内向性格的力量,让他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达到了无人能及的成就。

 

 

把孩子放到合适的位置

 

之前看到一位妈妈,为逼儿子变得外向,规定他每天必须主动跟10个陌生人打招呼,并且强行把他推到人群中去。

 

我们常常因为偏见和误解,要求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大方。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假外向”,并且出现严重的社交恐惧。

 

面对孩子不同的性格特质,父母不妨放下焦虑,把孩子放到合适他的环境中去,让他的天赋发挥到最大。

 

如果我们担心内向的孩子不合群,可以适当地鼓励:

“要不我们尝试一下,去跟大家交流一分钟怎么样?也许你会因为交到新朋友而开心呢。”
如果孩子愿意尝试,那我们循序渐进,慢慢增加孩子的社交时长,让他能缓慢接受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更想自己呆着,那我们也不要强迫,尊重他的意愿就好。
另外,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不懂事”、“害羞”的标签。
有时候孩子不喜欢跟客人交流,碍于面子,我们会无意识地贬低自家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或者跟客人解释:“我家孩子就是害羞,别见怪。”
这样的话语,会加深孩子对自我的认知错误:“我这样的性格是不好的。”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孩子内向也好,外向也罢,他的性情,从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奠定基础了。
我们与其试着改变他,不如遵照他的发展规律,给予更多的包容和耐心,让他以自己的方式积累能量。
指不定,我们也能培养一个大作家,或者下一个比尔盖茨。你说是吗?

 

来源:每日蒙台梭利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2130
0
0
分享
评论
(0)
0.0407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