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文字编辑
vip1
发布时间:2022-06-28
关注

青岛的疫情总算是过去了,孩子们又重新进入学校学习。

 

晚饭后,带着果宝在小区散步。出笼的“神兽们”玩得不亦乐乎,这一阵子,天天居家上网课,可把孩子们“憋”坏了。

 

遛娃的妈妈们聚在一起聊着孩子的教育话题,有人说:“幼儿园才三年,疫情就占了一半,没怎么学,又要毕业了。”

 

没完没了,反反复复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给无数父母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疫情发生后这两年,正是我们经历的最艰难的时间,虽然难熬,但孩子的教育却不能停息。

 

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错过了就不会重来。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因为疫情等一些客观因素,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最后都会成为深深的遗憾。

 

然而,真正的教育不是拼起跑,而是教孩子跑的远、跑的久。

 

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说:

 

十二岁之前,是孩子培养性格、品行的重要时期。此后的结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种子。

 

因此,在孩子十二岁之前,父母一定要“逼”孩子养成这三种能力,受益一生。

 

独立生存的自理能力

 

曾经在网络上见到一句话,深有感触,“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父母缺位,会让孩子野蛮生长;父母不肯退出孩子的人生,则会令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曾经有人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最早离开父母的一批00后普遍存在“生活不能自理”的问题。

 

自理能力看似简单,实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却一点也不小。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长远。孩子终有离开父母的一天,他终将要自己闯荡这个世界。

 

你是希望他被照顾得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外面风霜的洗礼?

 

还是希望他能独立生存,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能从容应对,吃上一口饭?

 

为人父母,我们有两个任务一定要做好:

 

一是陪伴他成长,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二是教会孩子生活自理,促进他独立成长

 

蒙台梭利博士说:“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让孩子能够自立;

 

无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毋须依赖父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

 

孩子12岁前,一定要让他养成独立的自理能力。

 

不能只关心他的学习,学习成绩再好,没有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终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对抗挫折的抵御能力

 

教育孩子,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误区:一直鼓励孩子考试100分,拿到第一名,我们总是教给孩子成功,但很少教孩子面临失败。

 

在很多父母眼中,只看到孩子成功时候的喜悦,却忽视了孩子面临失败时候的感受。

 

“没事的,下一次做好就行了!”、“下一次再考第一名”,打鸡血也好,心灵鸡汤也罢,成人并不在意孩子面对挫折时候心理的承受能力。

 

龙应台说:“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

 

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忽视,孩子心里淤积的“疙瘩”就会越来越大;

 

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总有不知所措、走投无路的时候,最后只会造成无尽的悲痛。

 

上海一个17岁少年,因为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遭批评。

 

母亲开车接他回家,多说了他两句,他却在途径芦浦大桥的时候,趁着车子暂停的间隙,毫不犹豫地打开车门,直奔桥边,头也不回地跳了下去。

 

一个14岁的女生因为和家人发生口角,处于叛逆期的她愤而离家出走,夜晚独自一人跑到国道上。

 

幸好被执勤的民警及时发现,了解情况后把她安全送到家。

 

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真的是刻不容缓!

 

生活哪能一帆风顺,越早让孩子体验挫折,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孩子越能早积累面对失败的平常心。

 

有句话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抗挫力,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他们逆风翻盘的力量之源。

 

敬畏规则的界限意识

 

对于孩子而言,一定要让他懂规矩,做到两点:一是遵守规则意识,二是做到界限感。

 

1、规则意识

 

什么是规则?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不能有伤害自己打扰他人破坏环境的行为,所说、说行、所做符合群体生活共同准则。

 

比如过马路时候闯红灯的行为,无论老师嘱咐了多少遍,总有一些孩子在放学的时候违反交通规则。

 

而一旦不小心受到了伤害,或重或轻,你都会心疼一阵子,乃至一辈子。

 

这都是抱有侥幸心理,违反规则所带来的伤害。

 

只有教会孩子理解并遵守规则,才能保证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蒙台梭利博士说,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你可以给孩子自由,但一定是建立规则之上,无拘无束、不管不问,那不是散养孩子,而是在纵容他“野蛮”生长。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立规则,若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2、界限意识

 

人与人相处,无非就两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会存在着一定的界限。

 

教会孩子分寸感和界限感很重要,人和人、人和物之间都会有各自的安全领域存在;

 

一旦没有分寸随意跨越边界,便会引来无数麻烦。

 

千万别以为关系近,就可以肆无忌惮,有时候正是由于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令对方生厌,甚至刺痛对方,引起亲密关系的崩塌。

 

亲子之间也需要一定的界限感,如果没有界限感,做父母的就很容“越位”,包办甚至替代孩子本该自己做的事情。

 

这样不仅“侵犯”了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甚至还影响了彼此之间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很多家庭缺少的,往往就是这种与孩子之间恰到好处的界限感。

 

父母对孩子关注太多,做的太多,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到头来却只感动了自己,而耽误了孩子。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尤其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界限感更加重要。

 

 

千万不要小瞧“界限感”的教育,因为它是一个孩子未来是否有“和谐亲密关系”的根源,也是一个孩子敢于说“不”的底气。

 

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所说: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指向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孩子小的时候,一切压力都由父母扛着,可是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自己独立面对人生。

 

你若真的爱孩子,就一定要“逼”他养成这三种能力,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来源:每日蒙台梭利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2301
0
0
分享
评论
(0)
0.0398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