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是孩子发起脾气来,整个就失控了,轻则大喊大叫,重则就地撒泼打滚,简直就是一个小无赖。
特别是孩子在公众场合闹情绪、失控的时候,真的太令人尴尬了。
这个时候,不少父母会试图很用力地批评、教育和立刻掌控孩子的行为。
还可能会忍不住对孩子吼:“别闹了!”
但是,没用。
更好的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结合一些小例子讲一讲。
曾经去一个朋友家吃饭。
饭桌上大家吃得正欢,突然她家2岁多的女儿炸毛了。
原来,小家伙想要用筷子夹菜。
可是筷子她又用不好,折腾半天也夹不住盘子里的菜。
夹不住,就在那里吭吭唧唧地哭。
朋友就帮她夹,结果这个动作更加惹毛了她。
小姑娘直接把碗筷一扔,嚎啕大哭起来。
朋友无奈地吐槽:不帮也不行,帮了也不行。这难道是存心折磨人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代表性。
孩子2岁以后,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性子似乎愈发急躁了,脾气特大,遇到一点小问题就会崩溃。
有些父母甚至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以后一直都会这样。
我想说的是,这只是孩子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
遇到这样的情况,请一定告诉自己,孩子不是在故意跟你对着干,不是处心积虑地在给你添麻烦。
而是他的的确确遇到困难了。
比如,朋友家的小女孩为什么坚持用筷子?
因为大人都在用筷子。
她希望自己能够像大人一样掌控那两根小小的棍子,那会让她觉得自己很棒,很有力量。
这是2岁以后的孩子很强烈的一个意愿:
他们日渐长大,不再是那个充满依赖的小宝宝了;
他们希望在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去体验到一种自我效能感,说通俗一点,就是去建立起“我能,我可以”的信念。
这种信念对孩子的自我发展很重要。
不过,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即便孩子有这样的意愿,也的确越长大掌握的本领越多,但他们依然还是很小,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有一个很常见的痛苦,即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堆一堆的挫败。
比如,用不好筷子就是一个挫败。
看着妈妈轻易就夹住了菜,这是一重打击,甚至是羞辱。
所以,孩子会哭,会叫,会闹。
这不是你的孩子有问题,或者你的教育不够好,而是孩子自己正在经历一个很特别的、快速成长的阶段。
事实上,2、3岁开始,孩子就会进入一个特别容易崩溃的阶段。
在大人眼中,不就是夹个菜嘛,有什么好哭的啊。
大人觉得很莫名其妙。
可在孩子那里,“夹菜”这件事,被赋予了“我很了不起,我能够做到,我能行”的感觉。
孩子就是靠着一遍遍体验到的这种感觉,从而一点点建立起自信心的。
一旦做不到那件事,他就会很容易感受到那些挫败。
所以,父母该怎么办呢?
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去指责,也不用讲道理。
只是守在孩子身边,静待孩子的情绪过去。
在孩子情绪不那么激烈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当然,在孩子情绪稳定后,你还可以帮助孩子试着表达他刚才的情绪,比如,“你是因为想自己夹菜,夹不到很沮丧对不对。”
这样做,可以帮孩子把情绪转化成语言,提高他们的情绪认知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然后,孩子就能一点点在父母的包容和帮助下,学会去耐受生活中随时随处会遇到的挫败。
当然,不止是日常生活中的挫败会让孩子崩溃。
家长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也容易引发孩子情绪失控、大发雷霆。
上周,接闺女放学的时候,在路上就看到这么一幕:
是在一个红绿灯路口,大约4岁左右的小男孩试图挣脱奶奶的手,要自己过马路。
那个路口的路况很复杂,奶奶当然是不允许的。
为了不让孩子乱跑,奶奶不得已紧紧抓住孩子的手臂。
哪知一下子就把孩子惹毛了。
他直接就势躺地上了,并且一边哭喊,一边脱裤子,伸手去摸自己的下体。
孩子奶奶有些尴尬。
她试着把孩子抱起来,没抱动。
于是改为冲孩子喊:“别闹了!”
等我牵着闺女过完马路,还能听见孩子奶奶的训斥声:“别闹了,你丢人不丢人!”
这样的场面,看着真的挺难受的。
孩子奶奶出于安全考虑,要求孩子必须牵着自己的手才能过马路,这种对孩子的规范和限制,一点错也没有。
棘手的问题在于,奶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受挫后情绪崩溃的孩子。
这个一闹脾气就躺地上、还摸下体的男孩,到底在表达什么?
这里需要提到性蕾期。
心理学认为,3~5岁的孩子进入了性蕾期。
他们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哪怕这个孩子他没发脾气,我们往往也能够注意到,他很喜欢去触碰自己的性器官。
抚摸生殖器时,孩子会觉得很舒服、很快乐。
那么当孩子陷入到一种很痛苦的情绪中时,通过抚摸生殖器,某种程度也可以减轻他心中的痛苦。
至于孩子发脾气后躺倒在地上的行为,就更常见了。
这个动作其实有个更深层的意思:
躺下来,从而可以让自己忍住不去擅自行动。
再或者说,这更像是一种示弱和求助。
“怎么办,我好痛苦,我想做这件事你却不能满足我,我不知道怎么忍耐过去,你快帮帮我吧。”
如果能够表达,那么这就是那个躺倒在地上、撒泼打滚的孩子的心声。
此时,大人该怎么办才好呢?
我们的建议是,蹲下来,守在孩子身边,允许他有情绪,接纳孩子这个不管不顾的状态。
只要孩子的行为没有伤害到他人或者什么东西,那么就不要去批评,去阻拦,而是真正的试着去理解和接纳。
假如父母一急、一打、一骂,孩子明明是在自我控制,反而被父母认为是坏事,孩子的忍耐力就无法得到锻炼。
当父母陪孩子忍过去了,孩子的忍耐力就慢慢加强了。
等孩子情绪稍微平稳的时候,你还可以试着用语言去沟通。
告诉孩子:“我看到了,你真的很想要……只是因为一些原因不能立刻满足你。”
这样表达你对孩子的看见和理解,哪怕孩子想要的东西、想要做的事没有得到满足,他的情绪也能够变得平稳,可以试着去接受那个自然而然的挫败。
总之,大人对孩子多些理解,孩子就不必总是独自忍受强烈情绪的侵袭,更不需要通过摸下体找快感来分散注意力了。
孩子发脾气,是每个父母都会碰到的情形。
在孩子发脾气的那个当下,很多言语都会沦为无效沟通。
此时,父母能够保持平静和足够的淡定,非常重要。
写到这里,很想补充一点:我们所说的平静和淡定,并不是冷漠和冷暴力。
比如,之前就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则新闻——
大街上,一个宝宝趴地上哭闹,年轻的爸妈就站在几米开外的地方,双手别在胸前,冷眼旁观。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情绪失控。
但是,大冬天趴在冰冷的地上,哭得可怜兮兮,父母却站那么远,还美其名曰“教育”,这个我是不敢认同的。
这种父母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觉得孩子的哭闹是装出来的,纯粹是在要挟自己。
所以,坚决要冷酷应对,否则孩子可能就得逞了、就被惯坏了。
其实,那个趴地上的小小孩,真的能想得了这么多吗?那多半是成年人的投射罢了。
那个孩子溺水一般,陷在某种痛苦的情绪当中,需要我们伸出援手。
假如这世上最值得信赖的父母都无视他的感受,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再退一步,就算孩子的确在以“哭闹”的方式要挟我们,那也不过是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想要得到我们的回应罢了。
所以,任何时候,孩子陷入失控的情绪当中,请一定不要袖手旁观。
假如是在公众场合,那么你需要把孩子抱到一个相对来说不那么打扰别人的地方。
如果是在家里的话,那么就忽略这一条。
接下来,你可以平静地守在孩子身边,等待孩子情绪的释放。
请注意,这里你需要做的是,要真正允许孩子去愤怒,允许他在你面前又是打滚又是撒泼的歇斯底里(而不是叉手站在一边,心理盘算着:我才不吃你这一套;跟我斗,没门。)
当然,在孩子情绪稍微弱下来的时候,你可以上前去抱一抱他,或者简单地抚摸一下也可以。
这样,孩子其实很快就会安静下来。
心理学管这个动作叫做温和但坚定。
你温和但是坚定的态度,就会传递出两个信息:
一,规则就是规则;
二,孩子,不要担心你的愤怒。
不要担心爸妈承受不了,我允许你有愤怒,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这就会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长大后会知道,该遵守的规则就得遵守;
同时,伤心和愤怒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它既不会吞没你,也不会伤害我。
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有爱有泪,复杂又真实的样子。
来源:男孩派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