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问它跟孩子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要一个天性需要解放的孩子去自律?
其实,这样的担忧只是看到了约束的一面,却忽视了自律的本质。
自律的本质并非束缚人的天性,而只是帮助一个人进行自我管理,反而有利于认识并且释放真正的自我。
你看那些烟酒上瘾的大人,要他戒掉烟酒,简直跟要了命一样。
他们甚至跟你说:“不抽烟喝酒,那活着有什么意义?”
而且培养年龄小的孩子自律,比培养年龄大的孩子要容易。
因为回去的几天有很多事要处理,所以我们往往一出门就是一整天。
老人已经78岁,腿脚还算灵便,但要看好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还是会吃力。
每次我跟小家伙叮嘱,约定了一些规矩,之后就匆匆出门了。
晚上回来后,奶奶说他懂事,不会乱跑到马路上,只是一个人安静地玩沙子。
也没有一直待在电脑前看动画片,看一会就会关掉,去外边玩。
我知道在老人眼里,看到的全是他的优点,有些小问题肯定当作没看见。
但总的来说,我知道他在电视时间和零食方面,不会太放任自己。
如果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就得先明白自律的一条原则:
而且这个时候,你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们需要的爱都没有被满足,你告诉他要去先承受痛苦?
母婴关系则是重中之重,决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
所以在头几年,可以尽情地去爱孩子,培养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只是注意别打着爱的旗号去溺爱孩子,养成坏习惯,爱与规矩并不冲突。
而到了3-6岁的时候,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而且开始在游戏中制定规则,并且乐于接受管束,不像两岁时那样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了。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要到10岁才能真正形成自律,内化成自己的习惯。
而能做到自律的孩子,在学习上的习惯和效率都会高很多。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发脾气,并非出于教育的目的,而仅仅是发泄一下自己心中的不满和焦虑的情绪。
真正的自律来自榜样的示范、爱、陪伴和尊重,父母本身在行为习惯上就要反省。
我们可以切割,也可以保留,可以选择出现的时间、出现的方式。
比如你爱一部剧,可以在孩子睡着后追一会,不要带着孩子一起追啊!
因为孩子一闹,你肯定会妥协,让他看动画片,而且很难管束。
真正能自律的人,一定是童年对父母的依恋得到足够满足的孩子。
我曾见到一个亲戚的孩子,他的爸爸对他非常严格,经常对他的行为指指点点。
骂他说,不是他的缘故,他妈妈也不会离婚,不争气的他没人想要。
他爸爸束手无策,也不想管他,说把义务教育上完就不管了。
“你马上要毕业了,有什么打算呢?”
“没打算,我们这号人,被打死了都没人管。”
“不要跟我说这些大道理了,活一天就舒服一天,未来对我来说太遥远了。”
一个少年跟你说未来遥远而不可靠,可见他内心的迷茫和苦楚。
他的内心从来就没有感受到安全,他拿什么勇气来扛眼前的苦?又有什么勇气来等待姗姗而来的未来呢?
对这种孩子来说,他们无法形成自律,因为他们不敢去等待,也不敢去相信。
还有很多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自我管理,因为他们早就被妈妈托管了。
这样的孩子,就无法发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很难独立起来。
孩子,你不可能天天快乐,也不会一生都快乐幸福,总是会有一些问题和麻烦找上你。
而且你要学会自律,因为它能帮助你去面对这苦难重重的人生。
自律当然是痛苦的,比如你的各种欲望,都会跟你的意志力对抗。
特别是心智还没成熟、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反抗更为激烈。
但是我会一直陪着你,一起走过。
来源:男孩派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