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孩子今年大班,每天放学,我都会带他在楼下玩一会儿。 最近,他的几个好朋友,放学后立刻被妈妈们拉回家了,说是要养成放学第一件事是写作业的好习惯,这样以后小学写作业不发愁。 我要不要也带孩子先回家写作业呢?”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
放学第一件事就回家写作业=好的学习习惯=每天轻松完成作业,不用鸡飞狗跳。
写完作业才能玩,在这样的诱惑下,或许孩子真的能快速完成作业,省了很多口水战,可真的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吗?
在视频里我讲过这个问题,“做完1才能做2”,有一个很强的心理暗示:1是不好的,是个妨碍。
也就是说, “写完作业就可以玩了”,这样的语言会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写作业是令人讨厌的,它是玩乐的障碍。
我们都有过带着讨厌的心情做事的经历,比如,该下班了,老板突然留你下来加班,效率怎样?效果又怎样?都会打个折扣。
孩子一心想着赶紧把作业写完就可以玩了,他会认真地、高质量地完成现有的作业吗?
他遇到不会的问题会主动查资料、找解决途径,进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吗?
显然,并不会。
另外,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整天,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疲劳感,这个时候,他学习的专注度、思维敏捷度都会大幅降低。
一根弹簧拉伸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拉伸,它就坏了。
该回弹的时候回弹,才能动力满满。
李玫瑾教授就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每天让孩子放学后先玩半小时再学习,效果会好很多。”
我倒认为,如果孩子放学早的话,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段还可以适当延长点。
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
预防近视最好的办法就是晒太阳,没有之一。
孩子放学到太阳下山这段时间可能就一两个小时,抓紧时间,让孩子吸收点大自然的能量,家长能再安排点增强体质的体育运动,那收获可比早一两个小时完成作业大多了。
有些家长会担心了,那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该怎么养成呢?
我们可以这样做:
大作家柴可夫斯基说过:
“灵感就像一个反复无常的客户,等待他的到来,你可能要花好长时间。
定期写作,你就会发现,好的想法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我知道的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们,很少有等来了灵感再创作的(或许李白是个例外),很多人都是每天固定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写着写着,笔就收不住了。
对此,我深有体会,如果要等到心情好、有灵感的时候再下笔,那可能一天也写不出来两行字。
学习也是这样,最怕的就是没心情、没状态学习。
那就不学了吗?
我们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不管状态如何,这个时间段就是用来学习的。
比如,每天晚上的7点到8点。
这个时间段,孩子在外面放完电了,也吃完饭补充好能量了,就可以写写作业、读读绘本、学学英语。
一开始,注意力无法集中,那就先干些轻松点的,比如,大声朗读两首古诗。
学习靠的是日积月累,饥一顿饱一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是事倍功半。
定时学习成了习惯,孩子会受用一生。
定点学习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地点动力定型,在固定的地方,我们会条件反射地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
比如,医生走进病房,老师走到讲台,他们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方式,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跟走进家门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有一次去医院找C爸,他全副武装地给实习生讲课,我看了好几眼,都没认出来。
整个人跟我平时见到的完全不一样。
孩子在学校里有固定的座位,坐到座位上,他的任务就是学习。
我们在家里也应该给孩子设定一个固定学习的地方,包括随手就能拿到书的书架、舒适的学习桌、学习椅、光线柔和的台灯。
孩子在这个地方坐下来,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学习,毛毛躁躁、调皮捣蛋的样子立马收起来,学习状态自然就来了。
快乐学习
看到过一句话:学习就是辛苦的,没有捷径可言,全世界都一个样。
你是不是也在明着暗着给孩子透露这样的信息?
实际上,孩子对“辛苦“的概念是可以有不一样的理解的。
CC最初上英语课时,我跟她说:
“你知道英语是什么吗?它其实是一种古老的咒语。
如果外教跟你说,“Elsa stand up,”你就会站起来,这和Elsa公主可以驱动冰雪是一样的,只要你运用熟练了,就可以驱动其他人了。”
背单词这种枯燥的事儿,CC立马就热情高涨了。
很多事情,只要给它换个名字,编个故事,赋予它不一样的意义,枯燥的东西就会变得有趣,辛苦也能变得甜蜜。
高中时,我的化学老师就告诉我们,“你们学的不是化学,是炼金术,是一门创造魔法的学科。”
就因为这句话,我高中每次做化学实验的时候,都把自己和电影里神秘又帅气的炼金术师联系在一起,兴趣也比其他学科高许多。
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我们也可以给它个不一样的名字。
孩子喜欢冒险故事,计算题就是需要打倒的坏人。
孩子喜欢过家家,那就让他当小老师,给小熊小朋友读绘本。
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就快乐多了。
陪伴学习
看看这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孩子独自一人关在房间里学习,房间外爸爸妈妈在看电视。
第二个场景,孩子在敞开房门的房间里学习,抬眼就能看到门外的爸爸妈妈在沙发上读书,或者是在电脑前工作,有问题的话,孩子不用动地儿,喊一嗓子,爸爸妈妈立刻就有回应。
哪个孩子的学习效果更好?
显然是后者。
很多家庭会觉得给孩子设定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就齐活了,自己就可以该干什么干什么了,实际上,这种状态适合初高中孩子的家长,却不适合初中前的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正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期,父母的陪伴会给孩子一种“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他能感受到爱和支持,学习态度就会更端正、专注力更高,自觉性也更强。
当然,父母的陪伴并不是在旁边指手画脚,“这写错了”,“别磨蹭了”,这不叫陪伴,叫胁迫。
陪伴的意义是你可以有自己的掌控权,我可以随时提供帮助。
就像前几天C爸陪CC写字,发现CC效率特别低,因为一大篇里,本上写完一个字再回书上去找另一个特别耗时间,于是他就提议,可以用尺子遮挡,减少干扰。
CC立马就顿悟,也没用尺子,自己用左手遮住,效率大大提高。
孩子每天能定时定点,在固定的位置,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安安静静的读书、写字,内心充满了快乐和对未来的向往,这样的孩子自然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来源:男孩派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