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
vip1
发布时间:2022-05-30
关注

 

今年33日是第15个全国“爱耳日”,也是第1个国际“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爱耳护耳,健康听力预防从初级耳科保健做起”.

新生儿耳聋发生率约在1-3‰,并随着新生儿年龄的增长,永久性听力损失患儿的比例持续增加。5岁之前听力障碍患儿的发病比率上升达到2.7‰,青春期的发病率可达到3.5‰,每个聋儿的花费是正常儿童的6倍。一些家长,到了孩子二三岁才发现听力有异常,但是此时往往已错过了早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即使有各种提高孩子听力的办法,仍然不能让宝宝很快地学会说话。因此,细心观察孩子的举动,尽早发现听觉障碍,早期进行干预治疗非常有必要。”

   听力残疾人中50%可以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预防。初级耳科保健的主要措施包括提高护耳意识、做好围产期保健、免疫规划、耳毒药物、噪音防控、常见耳病治疗、听力筛查、基因干预等。因此儿童听力筛查也非常重要,可以早期发现小儿耳疾病及听力损失,及时进行听觉言语干预及康复,可以有效减少儿童听力和言语残疾,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由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听力残疾的发生类型也不相同,因此,耳科预防保健是从孕前、孕期开始,到宝宝新生儿期、婴幼儿期甚至到成长后各个年龄段的一个贯穿终生的行为。

  谨记几项爱耳护耳方法

  听力障碍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而且还严重影响这一群体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因此,特别提醒广大家长谨记几项爱耳护耳方法:

  一、避免噪音。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会使听觉疲劳、听力减退、出现耳鸣,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长期在噪声强的环境中工作者,应佩戴防护耳罩。经常戴耳机听音乐的人应掌握"60-60"原则,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

  二、勿掏耳朵。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通常是下巴一活动就连动外耳道,自然就会排到耳外。经常掏耳朵,很容易损外伤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还可能弄坏耳膜。如果痒得难受,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或用棉签轻轻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三、谨慎用药。尽量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奎宁类药物,阿司匹林类等,对有家族性中毒史的和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禁用耳毒性药物。在必须应用耳毒性药物时也应慎重。此外,对于应用氨基甙类抗生素的病人,最好定期检测血清抗生素水平及听力情况,出现耳鸣时患者应立即就医。

  四、正确擤鼻。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是,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用另一侧将鼻涕向外擤出,然后用相同方法再擤另一侧。因为鼻腔后部与中耳腔有一管腔(咽鼓管)相通,擤鼻不当可将鼻腔分泌物驱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

五、耳部保健。平时可多做耳部按摩,保持良好的情绪,多食富含钙、磷的食品如豆制品、蛋类及蔬菜、水果等,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要调整好娱乐和休息时间,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

六、尽量避免感冒,感冒等一些疾病引起的鼻咽部分泌物增多,儿童的咽鼓管比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细菌便很容易从咽鼓管进入到中耳,引起中耳炎。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者,不宜乘飞机旅行,否则可能引起航空性中耳炎,出现耳痛、鼓膜充血、中耳积液,甚至听力下降。

七、夏季游泳前需作体格检查。有外耳道炎、中耳炎、外耳道耵聍栓塞、鼓膜穿孔等疾病者,必须在矫治之后才宜游泳。洗头、洗澡时防止水流入耳内。因为皮肤和鼓膜在水中浸泡,加上耵聍(即常说的耳蚕、耳屎)的刺激,容易引起外耳炎。若原来有鼓膜穿孔者,水入耳内可引起中耳炎复发。

八、避免意外伤害。切莫让婴儿将细小物品如豆类、小珠子等塞入耳内,以免造成外耳道粘膜损伤、感染。儿童喜欢打闹、逗趣,不小心碰伤耳道,会引起感染,从而使听力下降。若头部受到外伤,也容易波及到内耳,严重的会使耳膜破裂。耳廓外伤、冻疮时要防止感染,特别是绿脓杆菌感染,因为此细菌可引起耳廓软骨膜炎、软骨坏死,最终导致耳廓畸形。

  九、及时就诊。孩子看电视时若声音较前要大得多,或者突然发生耳鸣、耳聋、耳痛、耳内流水等,应立刻去耳科就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十、常规进行听力筛查,发现有听力障碍时应及早干预治疗.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684
0
0
分享
评论
(0)
0.0390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