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父母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水?他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通过十年的教育实践,以孙瑞雪为首的幼儿教育专家团队发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第一章 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编者的话:这4个家长详细记录了孩子在某个阶段的成长过程。通过4个纵向的故事,读者会对儿童敏感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书其他章节按年龄段编排,将不同孩子在同一个年龄段的认知状态和表现放在一起,给读者呈现一个个成长的横剖面图。
妞妞(0——4岁)
海颖(妞妞的妈妈)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女儿的出生给了我印证这句话的机会。
黑白相交的地方
妞妞刚出生时很安静,很少哭。大多时她都在睡觉,但常常在梦中惊跳。这曾使我恐慌和心痛——从母体来到这个世界,她一定非常恐惧吧?但我很快发现她对一些黑白相交的地方感兴趣。她会睁大眼睛,盯着台灯投在墙上的影子,或是仰起小脸看着拉花投在房顶的影子,一动不动,直到我抱着她改变位置。然后她开始寻找,盯住一张放大的黑白照,或一块黑白相间的布料,或一件黑白条的上衣。
这让我想到蒙特梭利举的一个例子。蝴蝶的幼虫刚生下来时,不能吞噬大叶子,它就靠对光的敏感朝树梢爬去,去吃那些树梢尖端的嫩芽。一旦幼虫长到能吃较粗的食物时,它对光的敏感就失去了。
出生一个月后,妞妞对黑白相交的地方不感兴趣了。
孙瑞雪: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对光如此痴迷。这究竟是种什么感觉呢?在黑暗的隧道尽头,一个光点出现了。因为在黑暗中,这个光点显得格外奇妙、明亮和有意义。光点逐渐变大,但它依然在黑暗中,强烈的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使得这一点光充满了意义。直到光明完全吞噬黑暗,就好像一下子扑进光的怀抱中,光明包围了你。你到家了,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对光的敏感期过去了。
当婴儿畅通无阻地度过了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这给婴儿带来了愉悦和持续性的满足,这也是婴儿从出生到了解、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
眼睛最先敏感的地方是黑白相间、反差明显的地方,对初生婴儿来说,它比人们想当然认为的彩球更具有吸引力。
这一敏感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是我曾经发现,阳光照进教室,撒落在一张小桌上,一个女孩子向光束走去,爬上桌子,缓慢地为光而舞。这一行为吸引着其他孩子,他们抬起头凝视着,好像被唤醒了某种记忆……
罗曼-罗兰在他的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中也有描述——从黑暗墙壁上高高的窗户射进来的光线,给婴儿带来第一个惊喜和欢乐。
旋 转
妞妞刚开始走路的时候,常拉着大人的手在屋里旋转,只要一转,她就会高兴地大笑。
刚开始我总担心她转晕了会摔倒。后来发现她每次旋转后,都显出满意的神态,而且旋转速度也越来越快。有时她也会晕,但她会很快抓住床沿或桌子站一会儿。这时我立刻走过去对她说:“眩晕!”
这项活动持续了很久,我从没干涉过她。
孙瑞雪: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蒙特梭利曾经说过:“运动除了增强体质外,它对心理发展本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
就不要新帽子
妞妞从一岁开始就很有秩序感。
很多成人在愤怒时会使用“诅咒”的语言。这是不是又回到了童年?
此后,儿童很快发现语言的魅力还在于同样的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发现使得他开始像一个文学家一样刻意追求、努力寻找一些更美妙的语词,甚至开始纠正大人的语言。
进入小学后,儿童能够用语言为他的动机、他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服务,他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象成人一样,话语越来越成为一种自由的工具。
畅畅(0—4岁)
李晓晶(畅畅的妈妈)
世界就是味道
畅畅是冬天出生的。母亲尊重了我的意愿,没有给他裹“蜡烛包”。这样他的小手总是自由地放在外面,但一不留神就就缩回去作“投降状”。
出生后四十几天,孙(瑞雪)院长来看畅畅。观察了一会儿她说:“小晶,你看畅畅在作什么?”只见他抬起手臂使劲往嘴边送,一次、二次、三次,都没成功,畅畅懊恼地“哼哼”了两声,又开始送。
孙院长说:“他用手的敏感期来了。这时应该帮助孩子,否则他会有挫败感。” 畅畅努力了几下后,我们帮他把手送到口里。他立刻手舞足蹈起来,显得很高兴。真神奇!
孙院长说畅畅的衣袖过长,棉袄太厚重,手不容易够到口。我们马上给孩子换了衣服。几天后,畅畅终于能顺利地把手送到口里了。
一天天过去,畅畅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强,用口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一百天的时候他开始频繁吃手指。几乎一整天小手都在口里。吃完大拇指再吃食指,有时甚至把整个拳头塞进口里。
等他会用手抓东西的时候,抓到手的东西必然要送到嘴里进行“检验”,吮吸小嘴触及到的所有东西。畅畅口的敏感期延续了很久,家人、朋友甚至不认识的人看到他这样都会忍不住制止,每逢这时他就痛苦得又哭又喊。幸运的是我明白这一切,我会在畅畅“工作”的时候劝说大家不打扰他。
然后畅畅开始咬,见什么咬什么,把玩具咬得嘎嘎响。接着就是咀嚼,吞咽,再后来就开始吸饮料管,吃固体食物,还逐渐地学着发音。
有时候我也真担心。比如他要尝瓜子皮,栗子皮,吃笔帽,总担心他咽下去造成险情,但又不敢阻止,怕影响他的学习过程,只能在旁边提心吊胆地看。但每一次他都会原封不动吐出来。有一次他吃了一口带皮的苹果,居然把皮吐了出来,把果肉吃了,真令人惊讶!
宝贝,你的玩具呢?
畅畅3岁半了,越来越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以前每晚睡觉时他会要求我讲故事、读书给他听,现在,他要给我讲他的朋友、讲老师、讲幼儿院。看着畅儿的笑脸,我感慨孩子的成长是如此之快。
玩具
一天,畅儿兴高采烈地从幼儿园回来,手里拿着一张“王牌”:“妈妈,看!王牌。”我蹲下来接过那张王牌,显然是一张玩了很久的王牌,不是畅儿的:“是谁的王牌?”“我的好朋友和我换的,就是那个金箍棒换的嘛!”畅儿大声回答,一副得意的模样。这时我才发现昨天小姑给他买的那杆金箍棒没带回来。晚上畅畅睡了,我悄悄告诉老公:“儿子会和小朋友交换东西了。”老公骄傲地说:“那说明我儿子长大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开始遇到一些烦恼。每天早晨上幼儿园,畅畅都要带上好几个玩具。晚上回来时,有的玩具“失踪”了,有的变“陌生”了,不用问,要么送人了,要么和好朋友交换了。一天清晨,他决定把那套玩沙子的工具带到幼儿园。下午接他时,我料定那套玩具拿不回来。果不其然,畅畅用它们换了一杆破损的毛笔,还快乐地说:“妈妈,这是我好朋友换给我的,我好朋友说这个毛笔不但可以写字、画画,还能玩沙子,看!”然后用那支毛笔极认真地刷刷脚趾缝里的细沙:“妈妈看!它真好用。”我只好点头表示赞同,但心里有些不安,担心他在这个“交换”的过程中吃亏。
一天下午去接畅畅,远远看见他正在和明明交谈,神情非常认真。走近了,听到明明问:“你同意了吗?你说呀!”畅畅答:“同意,都说好了嘛!”看到我,两个孩子严肃地站在我面前。畅畅说:“妈妈,我把我的枪和明明的碟交换。”明明问:“阿姨,你同意吗?”“畅畅的玩具,他说了算呀。”说完我就后悔了。那支玩具枪是一个朋友专门在上海给畅畅买的,价格昂贵。我知道不可以干涉孩子,但还是忍不住给他讲了一些道理。交涉了一会儿,畅畅说他有个好主意,先互相交换两天,然后再换回来,我很高兴,只是不知道两个孩子是不是真心高兴。第二天晚上我提醒畅畅,他说:“妈妈,我就想把枪换给明明。”我轻柔地又讲了些道理给他,最后说:“这些都是妈妈的意见,枪是你的,你自己作决定吧。” 畅畅沉默了一会,有些懊恼地说:“妈妈,你烦人,你不给我自由。”我愕然。
第二天,畅畅把枪带回来了。接下来的几天,他总会问家里的用品比如衣服架、电脑、杯子是不是他的,可不可以拿它们去交换。我认真地告诉儿子:“宝贝,这个家里,你的玩具、书、衣服都是你自己的,电脑、电视等用品是属于我们三个人共有的,你的东西由你支配,共有的东西我们共同支配。比如说你要把枪换给明明,妈妈应该尊重你的意见,由你来决定,以后妈妈会努力作到,好吗?”我希望儿子能恢复他自由的心智。
一个晚上,家人正在看武侠电视剧,畅畅突然说:“我的宝剑送给好朋友了,我没有了,我想要回来。”老公说:“儿子,说话要算数,送给别人就不能再要回来,你说呢?”“那我想个好办法,明天我给他拿个玩具把宝剑换回来。”
我和老公相视而笑。
孙瑞雪:我们学校有个规则:孩子们解决不了问题时,教师才能出面。因为价值观念的不同,常有家长来学校讲理。比如一个孩子用一颗话梅换走了另外一个孩子的电子宠物;一个孩子用一颗掉了的牙换走了一辆摇控车。在成人看来交换的东西价钱差距很大,常担心自己孩子吃亏受骗,大人有大人的得失标准。实际上,孩子是各有所需,他通过交换获得的东西大人可能看不见,据我10年的观察,孩子获得的远比失去的多。我们常安抚家长,要尽可能保护孩子之间的这种交易关系,直到他们的敏感期顺利渡过。
假如每位家长都能像畅畅妈妈这样具有自我反省能力,孩子的成长就有了保证。
幼年如歌
畅畅就要4岁了。常有朋友对我说:“早着呢,慢慢熬吧。”可我从来没有“熬”的感觉,怀着对孩子的爱、对生命的感激和对蒙氏教育的崇拜,时间像飞一样过去,畅儿在飞速成长。在宽松的环境中,他的一些敏感期度过得很快,比如玩水、玩沙、语言、走路等等。但也有几个敏感期过得很费劲。
我家住在三楼,每天回家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程序:畅畅按亮每一盏楼层灯。我打开门,他再为我按亮家里的灯。有时忘了这个程序,畅畅会大哭,一定要我关了灯,等几秒钟,再由他重新按亮。喝牛奶更是如此:上床,脱衣服,坐进被子里,拿过瓶装牛奶,撕去外包装,用瓶盖扎一个小眼,用手把小眼抠成小洞,插入吸管,开始喝!每个步骤都不能变,不能漏,否则不仅仅是哭喊,还要重新拿一瓶奶。
一天中午,畅畅的爸爸非常累,吃完饭躺下就睡。过了一会儿,我和畅畅也准备睡。一上床畅畅就不高兴起来,使劲拽爸爸的被子,用脚踢爸爸。我劝他他不听。我突然明白了:每天睡觉我在畅畅的右边,爸爸在他的左边,今天爸爸睡在右边了,还盖着我的被子。我叫醒老公,让他睡回原位,盖上自己的被子。这下畅畅安静了。
直到现在,我们都还遵守畅畅的这些习惯。
接着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这段时间畅畅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从头来”。他喜欢看碟,影碟机一启动,在座的谁都不能做别的事,不能接电话,不能去卫生间,否则就要“从头来”。有一天我一个人陪他,我们“从头来”了12次!那一刻我真快要撑不住了,差点就要发火了。但我管住了自己。我知道“完美的敏感期”对孩子一生非常重要。
如今的畅畅有许多优点,心态非常好,安静、顺从、快乐、充满爱。
孙瑞雪:畅畅正处在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程序和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极大的混乱和不适。
对这时的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直线式思维”。后来,儿童的这种逻辑开始改变,不变的逻辑核心被抽象出来,在此基础上,事物的形式可以变化,甚至千变万化。
贝贝(1岁多--3岁多)
范力(贝贝的爸爸)
儿子贝贝1999年8月28日出生,从出生到7个月都由妈妈和姥姥带。7个月到1岁4个月由小保姆照看;此后一直在姥姥家,直到孩子2岁2个月时送到街道幼儿园,半年后,进入了孙瑞雪老师的宁夏蒙特梭利国际学校幼儿院。
进蒙特梭利学校幼儿院之前,我对幼儿教育所知不多,敏感期之类的词都没听说过。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早点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贝贝的教育可能会更成功。
来源:婴幼儿教育网
声明:发表此篇《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错过了就无法重来》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网络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