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
vip1
发布时间:2022-05-18
关注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寓意,知道遇事多动脑筋。

    2、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3、和同伴玩水中成像的游戏,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电筒。

    活动流程:

    1、以猜迷语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亮)

    2、教师讲述故事《猴子捞月亮》。

    当讲到“老猴子说:“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并让幼儿讨论:

    1)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2)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

    3、接着欣赏故事,教师进行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它怎么叫的?

    3)大猴子跑来一看什么反应?老猴子呢?

    4)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捞到了没有?为什么捞不到?

    5)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

    6)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4、分小组进行小实验《水中成像》。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5、教师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遇事应该多动脑筋、认真思考。

    6、完整欣赏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活动延伸:让幼儿阅读用书,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来源:幼儿教师网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223
0
0
分享
评论
(0)
0.0435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