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
vip1
发布时间:2022-05-16
关注

 

 

摘要:联合国及多个相关组织针对全球儿童早期发展的现状和必要行动提出的《儿童早期发展全球培育性照护——帮助幼儿生存与成长、改进健康与人力资本的框架》(以下简称《框架》),现实意义重大。为回应国际倡导,本文以《框架》主要内容为基础,从儿童早期发展干预的重要价值、时机和行动路线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我国儿童早期发展的策略建议:加强多部门和跨学科的协调合作,尽早开始为儿童早期提供全面、融合的充分支持,尤其是增强对家庭养育的支持,缩小对儿童和养育者服务方面的地域、阶层差距,让婴幼儿享有全面的生存与成长环境,从而促进人类发展潜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繁荣与和谐幸福。

 

关键词:儿童早期发展;培育性照护;回应性照护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的积累,在联合国组织和多个其他组织的呼吁下,儿童早期发展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 )的核心内容包含在了抗击饥饿、卫生健康、教育(SDG 目标 4 优质教育)和公平正义等目标中,与其他相关目标一起,以抗击营养不良、减少儿童死亡、改进早期学习和消除暴力为目标,勾勒出了改善儿童早期发展状况的议程。

与之相关,联合国秘书长签署的《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全球战略(2016—2030)》(The UN Secretary-General's Global Strategy for Women's,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Health 2016—2030)形成了在生存、成长和发展潜能目标下的新的视野,也提出让每一名妇女、儿童和青少年都有权利实现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福祉,享有社会发展机会,并且能够充分参与建设繁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当前,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儿童早期发展投资的绝佳机会。整个国际社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了承诺。很多国际机构,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已经把儿童早期发展作为其工作方案中的优先事项。因此 , 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迫切地需要以统一的方式进行共同努力。对此,国际社会逐渐达成共识:实现这些理想的关键在于保障儿童作为人的权利,确保他们的生存和成长的条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各相关组织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2018 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早期发展行动组织(ECDAN)、新生儿和儿童健康伙伴关系(PMNCH)等,共同颁布了《儿童早期发展全球培育性照护——帮助幼儿生存与成长、改进健康与人力资本的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悦享新知机构翻译的《框架》中文版本 A 将“nurturing care”翻译成了“养育照护”。而在本文中,将“nurturing care”翻译成“培育性照护”,就是力图更准确地突出《框架》原文中多领域融合,以及强调回应性的“培育性”照护之意。下面就其重要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其对于我国推动 0 ~ 6岁婴幼儿的生存和发展,实现国家和社会繁荣富强的意义及策略进行介绍和阐述。

 

一、实施培育性照护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科学研究和人类知识的积累告诉我们——儿童早期的生活和生存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儿童早期发展学和人力资本开发经济学都强调了人生最初三年的重要性。《框架》指出,过去 30 余年,多个学科的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健康、福祉和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孕期到出生的前三年便已经确定。脑科学研究证明,婴儿出生时,大脑内就已经拥有几乎全部的神经元,到 2 岁时,为了对照护者的刺激做出回应,婴幼儿会建立巨量的神经元连接。在幼儿阶段,没有被用到的神经元连接会逐渐弱化并消失。这一快速脑部发育过程(神经可塑性)由千百万年来所形成的人类基因规律所推动,但其发展方向则由婴幼儿阶段的经历所决定。要充分发掘儿童潜能则需要必要的条件,即婴儿的大脑需要并且依赖培育照护才能够健康地发育。

 

从母亲怀孕约 8 周左右,胎儿就开始通过触觉来感受世界。到孕晚期,胎儿通过味觉、声音、气味和视觉来感受周围的世界。这些感觉经验让发育中的婴儿得以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并逐渐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环境产生适应。适应性学习过程使得幼年期至关重要,它影响了遗传基因的表达,绘制了未来环境适应的蓝图,并和出生后的外部作用相互影响,贯穿人的一生。从孕期到 3 岁期间,人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敏感,生命最初三年的经历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健康、行为举止乃至最终的成人社会关系,从而对童年期、少年期和成年后的发展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幸福、学习和生产能力打下基础。

 

快速变化的世界要求我们为儿童和未来的成长做好准备。当今的幼儿是未来世界的公民,人类需要思考如何帮助儿童更好地面对未来。《框架》指出,当今世界的一些“大趋势”正在改变未来。“技术变革,尤其是自动化(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今天的工作和明天的职业。由于目前没有关于未来所需技能和能力的明确蓝图,这就意味着,必须给儿童以信心,为他们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变化做准备。他们需要具备能够适应未来生活的技能,不仅包括做好新工作的技能,还包括适应新型社会关系的技能,例如,照顾他人所需要的共情能力等。这意味着,特定的技能,尤其是社会情绪情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可能比以往更加重要,高阶认知能力(想法的独创性和流畅性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将越来越重要,且要与自动化的潮流相适应。”未来技能的基础是在生命早期养成的,这些技能包括适应能力、恢复能力、求知欲、自信心和社交技能。这更加说明了为提高人力资本而进行早期投资的重要性。相对于各国目前对国力的建设,对“灰质基础设施(大脑)”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经济学证明,投资早期儿童发展效益最佳。《框架》指出,实施早期干预不仅本身是有效的,而且能让之后贯穿整个人生过程的各项必要的干预更加经济、更加易于成功。为了提升幼儿早期阶段培育质量而采取的预防性和促进性干预措施,其效果相比于在年龄稍长之后为了弥补早年缺憾而采取的补救性干预来说是事半功倍的。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中进行的长期研究表明,在幼儿早期实施的营养和社会心理方面的干预计划,对于其成年后的健康和福祉、学校教育和收入、人际关系和社交生活等方面有显著的益处。如果没有及时实施早期干预,幼儿时期遭遇过逆境的成年人的收入要比同龄人收入的平均水平低将近三分之一。这将使他们及其家庭难以改善生活,最终会导致他们的经济情况愈加衰落,甚至形成贫困的代际循环。这一个体层面的代价会在整个社会积累,从而限制整个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侵蚀整个国家的收入水平。《框架》引用了 Richter 等学者在 2017 年的《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投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广儿童早期发展的路径》一文中的观点:“据估计,有些国家目前用在卫生方面的投入比将来可能会因早期成长和发展不良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要少。”也就是说,如果在儿童早期健康方面尽早投入,可以预防后面的经济损失。反之,早期干预更有效益。在牙买加进行的一项关于儿童早期发展人力回报的研究中,通过家访形式向发育不良的儿童提供营养补充剂以及认知刺激。结果显示,刺激手段与成年收入增加的关系最为紧密。参与实验者所生育的幼儿较对照组发育得更好,且显示出跨越代际的有利影响。在牙买加接受过这种早期干预的成年人以及在危地马拉接受过营养补充剂的成年人,年收入水平相比于未接受过干预的对照组成员高 25% ~ 44%。此外还有研究证明,早期干预能大幅提高成年后的心血管健康水平。另外,通过与父母和照护者之间稳固的亲密关系所培养起来的人,其在人际交往技能方面可以进一步产生共情和自控能力,而这两种能力能够抑制犯罪和暴力行为。因此可以看出,对儿童早期阶段进行投资是一个国家最有效也是最高效的投资之一,这种投资有助于消除极端贫困和财富不均,创造多样化的经济和增长所需的人力资本,从而促进共同繁荣。

 

但在现实中,全球的儿童早期发展正面临相关不利因素的影响甚至威胁。一些家庭面临着极端贫困、不安全、暴力、环境毒害以及父母精神健康状态不良等因素,这会削弱家庭以及照护者保护、支持与促进幼儿发展的能力。因营养不良、缺乏关爱和早期刺激,再加上有限的早期学习机会以及生存压力,全球有数百万幼儿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据估计,中低收入国家有大约 2.5 亿(43%)5 岁以下儿童由于受到极端贫困和发育不良的非重叠性影响,正面临着发展状况不佳的风险。根据测算,有 71 个国家中超过 30% 的幼儿面临着学习条件不良、教育匮乏和成人收入减少的风险。经历持续不断的逆境(严重情况下称为毒性压力)且得不到支持和获得补偿或恢复的机会,就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神经发育。不利环境不仅会在短期内影响幼儿发育,更会对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科学和实践知识的增加,以及全球各国对儿童早期发展问题关注度的提升,这方面的不良趋势正在逐渐得到扭转。

 

二、培育性照护的含义

《框架》中对“培育性照护”给出的定义是:使儿童享有良好的健康、充足的营养、安全保障、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的机会等一系列条件。这意味着要保证儿童的安全、健康、良好的营养状况,关注和回应其需求和兴趣,鼓励其探索,并提供学习机会,这五者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关系。《框架》对以上五个要素的内容建议如下。

 

(一)良好的健康

《框架》强调,父母要监控幼儿的身心状况,亲切而适当地回应幼儿的日常需求,保护幼儿免受家庭和环境危害,养成尽量避免感染的卫生习惯,主动接受促进性和预防性卫生服务,以使儿童疾病得到治疗和护理等。《框架》提醒我们,做到这些的重要前提是父母和照护者要身心健康。例如,孕产妇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导致其抑郁和冷漠,如果婴儿自身由于营养不良和贫血也出现冷漠或怠倦的状态,或者孕妇没有伴侣或家庭成员的支持,则更会导致难以实施培育性照护。因此,父母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务也十分必要。

 

(二)充足的营养

《框架》强调,孕期女性的营养会影响其自身的健康和情绪感受,以及胎儿的营养和生长。母亲需补铁,婴儿从出生到 6 个月大应纯母乳喂养,所以,产妇生产后要尽早开奶,亲子间有亲密的身体接触或皮肤接触,可保证婴儿茁壮成长。

 

《框架》强调从 6 个月起,幼儿需要足够频繁和多样化地添加辅食,除了母乳之外,还需要微量营养素,以促进其身体和大脑的快速发育。如果儿童的日常饮食无法支持其健康成长,则需要补充微量营养素以改善营养不良。

 

(三)回应性照护

回应性照护是指照护者观察儿童的动作、声音、姿态和口头要求并做出适当的回应。回应性照护是保护儿童免受伤害、辨识和应对其疾病、丰富幼儿的学习、建立信任和社交关系的基础。它也包括回应性喂养,回应性喂养对于低体重或患病的婴儿尤其重要。语言交流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即使在幼儿学会说话之前,照护者也应尽可能通过拥抱、眼神接触、微笑、发声和手势来沟通交流表达。双方愉悦的互动创造了情感的联结,帮助幼儿理解周围的世界,了解周围的人、关系和语言。这些社交互动会刺激其大脑内部的联系。

 

(四)早期学习的机会

《框架》认为,很多人持有的儿童在三、四岁时(即在他们上幼儿园或学前课程时)才开始颜色、形状和字母的学习过程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学习是人类的内在机制,它能确保我们成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学习是从受孕就开始的,最初是一种生物机制(后成说)。在最初几年,婴幼儿的技能和能力是通过人际交往获得的;他们通过微笑和眼神交流,谈话和唱歌,挥手再见等示范、模仿和简单的游戏等,与他人产生关系。把玩常见的家居用品(如罐子、空盒子和锅等)可以帮助儿童了解物体的感觉、质量和用途。即便是忙碌的照护者,我们也需要给他(她)动机和信心,让他(她)们在喂养、洗浴和做家务时与儿童交谈。这些互动有助于儿童了解他人。儿童需要由富有感染力和安全感的成人在家照护,在日常活动和与他人关系方面得到指导。这些给了幼儿重要的早期社会学习经历。

 

(五)安全保障

《框架》强调了保护儿童的重要性。指出,“幼儿无法做到自我保护,易遭受因忽视和暴力导致的意外危险、身体痛苦和情绪压力等”。而不洁净或不安全的环境充满了潜在的威胁。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暴露于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污染环境中会导致各种儿童和成人疾病,包括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等。即使暴露于环境毒素的程度较低也会导致严重的残障。汞和铅等毒素对婴幼儿更加有害,婴幼儿的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会吸收进成人 4 ~ 5 倍的铅,而汞会影响胎儿大脑发育。这些毒素和污染物会损害婴幼儿的大脑,影响其认知、在学校的表现和社交和情绪情感行为,并可能导致其智力残障。我们必须致力于创造健康、绿色的环境,才能确保幼儿以最佳的方式成长。

 

《框架》还特别指出了人为暴力对儿童的终身影响。“幼儿在遭到遗弃或惩罚的威胁时,会感到极度恐惧。在世界上,婴幼儿是被严厉体罚发生率最高的群体。这些都会导致婴幼儿产生无法控制的恐惧和压力,可能会影响其回应机制的形成,导致幼儿情绪、精神和社交失调。儿童可能会畏惧社交,慢慢变得不信任成人,或者通过攻击其他儿童来发泄恐惧。所以,培育性照护包括了保障无自卫能力幼儿的安全。”

 

三、实现培育性照护的行动原则、路径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行动原则

《框架》提出了实现培育性照护行动的五项指导原则。

1.确保儿童生存和成长的权利,即政府和社会有义务保护儿童权利并确保其得到家庭照顾。《框架》坚定地以普遍接受的儿童权利以及《儿童权利公约》和《儿童早期发展特别评论》中规定的缔约国需履行的所有义务为基础。

2. 不让任何一个儿童掉队。各国政府必须确保干预措施公平地覆盖各个群体,特别是对受排斥、边缘化或其他处于高风险之中的弱势群体,例如少数民族、难民、吸毒者和性工作者的子女等。要特别关注包括残障人和处于人道主义环境下的幼儿。

3. 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亲密的家庭成员是儿童生活中无所不在、最稳定的照护者。但各类家庭在物质和社交方面都需要养育支持。要特别强调父亲的参与对母亲、儿童和整个家庭都有好处;要把家庭看作幼儿培育照护的核心。

4. 社会整体的措施。儿童早期发展的整体性和重要性要求所有参与者,包括政府、民间社会组织、学术机构、私营机构和为幼儿提供照护的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以及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社会各界的参与。各方力量应协调一致地努力,共同分担责任,确保精心设计且经济合算的干预措施达到理想的惠及面,并干预有效。

5. 政府整体的行动。培育性照护需要采用政府统筹、跨部门合作的方式系统地改善对幼儿的培育照护。跨部门的组织结构可以促进协调一致、确定共同利益,能鼓励合作和信息交流。

 

(二)实现路径及启示

为更全面地满足中国儿童早期的发展需求,对照《框架》,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公共服务需要继续努力和需要改进之处。实现跨部门合作是必要前提。《框架》旨在鼓励多个部门——包括卫生、营养、教育和儿童保护、水资源和卫生设施等部门都采取有力的措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甚至其他相关部门在其中都要参与和贡献力量,比如,农业部门和企业在支持雇员育儿方面负有责任。同时,在改进现有的服务中,可以参照《框架》找到实现的路径。

1.促使培育性照护五个要素的相互融合并全面实施

《框架》的最大特征就是强调干预措施要符合“全”儿童的“整体需要”。由于儿童发展的整体性,这五个要素对于实现培育性照护是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各要素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和嵌套。在《框架》中特别强调了一些过去没有认识到位、或多或少忽视的部分。

 

1)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两项内容是高质量卫生保健与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

《框架》增加了关于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的专门解释和建议,并提出了支持措施。“婴幼儿完全依赖照护者发现和满足他们的需求,不仅仅需要营养和安全,还有社交、认知激发和游戏,以及情绪调控和舒缓等。高效能的照护者观察儿童的线索,解读儿童的愿望和需求,做出一致的回应。当照护者和幼儿有眼神交流、跟随幼儿的目光关注、并与儿童谈起眼前的事物,与幼儿轮流(说话和游戏)时,就是在为幼儿打下早期学习的基础。照护者敏感度高、反应积极、其行为(使幼儿感到)可以预测、温情关爱,就是在促进儿童早期的社交和情绪、情感的发展,就是在促进婴儿—父母情感依恋关系,就是在帮助幼儿学习。”还必须指出的是,培育性照护也正是因为以上这些积极的响应,才帮助保护儿童免受毒性压力的影响。

在实践中,正如《框架》中指出的“许多国家的卫生和营养服务以及一些安全保障规定已经到位,但它们的惠及范围和质量往往必须改善。对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的机会的支持目前还需要较少整合到服务的一揽子计划中”。在我国,对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的支持也可以纳入一系列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服务中。近年来,我国妇幼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与 2012年相比,2020 年孕产妇死亡率降至 16.9/10 万,下降了 31% ;婴儿死亡率降至 5.4‰,下降了 47.6% ;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 7.5‰,下降了 43.2%,目前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 10 个国家之一。孕产妇死亡率远低于中高收入国家中位数比例:43/10 万;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远低于中高 SDI(社会发展指数)国家 15.64‰的比例 。在该《框架》的启发下,我国在妇幼保健服务中,加强喂养和生活照料以及亲子互动的响应性是非常紧迫的。这需要我们更新观念,重新审视相关的服务标准,并充实资源进行卫生保健人员的能力建设。在教育等相关服务方面,需要扩大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和基于社区的公益性亲子活动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普及学前教育的进程中,提高儿童早期学习的质量,特别是要加强对发育迟缓或残障儿童的融合教育和满足个别化需要的特别服务。特别需要加强社会保护,如支持家庭增收、健全医疗保险体系,加强工作场所的儿童早期喂养和托育、家庭之外的儿童照护等。在儿童保护方面,尤其要建立和加强那些面临被忽视或虐待风险的儿童的服务。

 

2)《框架》强调了预防儿童虐待的紧迫性和策略

儿童虐待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虐待以及忽视。儿童虐待和其他幼时不良经历可长期较强地影响到儿童的脑结构、心理机能、心理健康、健康危害行为(如吸烟、酗酒和吸毒、不安全性行为、进一步的暴力行为),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和性病)等。其中父母和照护者的虐待最常见。据估算,全球范围内有 23%的儿童遭受过身体虐待,36%遭受过情感虐待,16%遭受过忽视,18%的女童和 8%的男童遭受过性虐待。使用棍棒、皮带或鞋等物体严厉体罚儿童现象发生率最高的是 3 ~ 4岁的儿童。2013 年的一项回顾研究发现,即使在“制止对儿童进行一切形式的暴力”纳入 SDG16.2,已加强了对儿童虐待行为纠正的力度之后,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仍然很少制定旨在解决儿童虐待问题的循证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父母教育等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改善中、低收入国家父母的亲子互动方式和教养知识,预防虐待行为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实施教育父母在内的“一揽子”战略来消除对儿童的暴力侵害。

 

3)将改善环境因素纳入与 SDG 相关的部分

日益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和气候变化正在损害着儿童成长的环境。至关重要的是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以确保清洁饮水、卫生设施齐全、良好的卫生、洁净的空气和安全的环境,减少儿童与危害的环境相接触是培育性照护的关键部分。

 

2. 大力加强对家庭和照护者的支持

要实现儿童的最佳发展,需要照护者有时间和资源提供培育性照护。因此,对照护者有必要实施家庭友好政策。如产假和育儿假,工作场所支持母乳喂养,提供育儿津贴和托育服务,这些均可以有效地支持家庭育儿。目前,在我国大力发展托育服务的情况下,可以支持多种形式的可负担的日托、短托服务,提供亲子活动场地和材料、玩具图书馆、家教信息等多种可选择的服务形式。应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理论可勾勒出儿童发展所需的完整生态,现如今生态系统应包括国际公约支持鼓励的和平、保障和人权;全球支持健康的环境举措;国家社会保护体系为家庭提供经济和社会保障,工作场所政策允许家庭有离岗时间或为其提供便利来喂养和照护幼儿,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机构为家庭、父母和照护者提供儿童发展和相关服务的信息,为发展困难儿童提供专门服务等。

 

《框架》建议,培训婴幼儿的照护者掌握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的技能要做到以下三点:

● 要观察照护者如何安抚、回应和表达爱,以及如何支持和指导儿童的探索行为 。

● 在观察的基础上赞扬照护者,增强其自信,让其和儿童更多地交谈,并且帮他们找到在家中可以一起玩儿的快乐的活动,如可以使用日常物品为儿童自制玩具,与儿童一起聊天、唱歌和读书,等等。

● 能使用年龄适宜的游戏和沟通交流的方法来提升亲子互动的质量,增加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由于家庭育儿面临经济、时间、成人关系等方面的挑战,一部分家庭照护者难以做到以上的“回应性照护”,因此需要国家和政府为弱势家庭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信息帮助,使有共同需求的家庭和儿童建立起联系。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经济困难、家庭关系问题、残障、家暴等风险因素的家庭,要及时发现和报告,给予社会保护措施,并长期定时追踪监测。

 

3. 尽可能早地开始儿童早期服务

在婴儿出生前就可以开始培育性照护了。胎儿在妊娠中期就能听到声音,因此,婴儿出生后就能够辨认出母亲的声音。婴儿出生后,与母亲或其他的照护者的皮肤接触、接受母乳喂养,这些都会促进母婴(婴儿与照护者)早期联系的建立,并为营养以及高质量的互动奠定基础。婴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对母亲或照护者的脸部接触、温柔的抚摸和拥抱以及话语做出反应。照护者很快就会学会如何将婴儿带入回应性互动,这对婴儿快速成长中的大脑的发育意义非凡。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照护者在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就开始跟婴儿交谈,给他讲故事、读书,以及一起听音乐、玩游戏等,会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同时产生短期和长期的有益影响。缺乏培育性的照护则会导致儿童的发展风险。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父母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指导,因为这些婴儿的行为和反应通常更加不可预测,这会给原本面对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感到紧张的父母更大的压力,对婴儿的关注会随之减少,甚至可能出现忽视或虐待。卫生服务以及医务工作者要确保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头一个月营造支持性的环境,为父母提供信息和建议,特别是对婴儿出现围产期问题的家庭给予援助。在这样的新生儿阶段进行干预,可采用袋鼠式护理(KMC)A 辅以家中强化的培育性照护,以达到最大的效果。同理,要为其母亲提供最好的支持,以帮助她从一开始就采用纯母乳喂养。

 

4. 缩小服务差距,确保对弱势幼儿的重点措施

弱势婴儿更需要培育性照护,而实际上他们得到的服务往往更少。《框架》指出,培育性照护不仅对促进婴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还可以通过降低压力水平和鼓励性的情绪和认知应对机制来保护幼儿免受严重的不利影响,这对困难儿童和残障儿童的发展,以及预防儿童虐待相当重要。国家应该通过法律、政策、服务、社区活动和社会关系网络等来为弱势儿童提供支持和帮助,以改善环境,扶持育儿行为,强化家庭和亲子关系。国务院印发的《加强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多种形式的服务。《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以及《“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和方针都力图缩小服务的差距。根据 2019 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目前托育覆盖率只有 5.5%,家庭在托育方面的年平均支出费用为 29870 元,显然大大超出一般家庭可负担的程度;到“十四五”末期,要实现每千人口拥有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目前的 1.8 提高到 4.5 的目标,并实现普惠确保质量,尚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现在绝大多数家庭还没有得到育儿方面的充分支持。

 

《框架》还给出了残障儿童的培育照护建议。照顾残障儿童的要求很高,需要对个人和家庭层面的资源和需求,以及儿童和家庭社会参与的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提供一系列健康的社会服务与支持。残障儿童及其家庭可以和其他儿童共同接受“纳入主流”的卫生、教育服务,同时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支持。需要着重加强正规服务,特别是初级医疗卫生及社区服务和支持;同时要提高社区意识,减少污名化;要通过家长团体和协会提供支持,以增强照护者和家庭的权能。为了避免针对残障儿童支持策略出现偏差,特别建议在今后面向残障儿童照护者的技能培训中,着重提高照护者与儿童沟通、玩耍和日常生活中融汇的能力,增强其管理不合宜行为的信心,助其掌握和了解孩子状况的方法和问题应对的策略等。目前,我国尚有很多残障儿童没有得到早期发现和干预服务,许多儿童在康复、教育以及社交生活方面尚处于和其他‘“正常”群体隔离的状态。首先,这需要提高卫生系统的早期筛查和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还需要教育社区等所有接触到儿童的人们具备早期发现的意识、初步识别和转介的能力,并配合设计、执行专业的康复和教育、社交等干预方案。另外,《框架》还专章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进行了特别的论述。

 

《框架》给出了分层次、有重点、确保公平的建议和措施。它指出,“所有家庭都需要一些支持,但一些家庭需要获得所有的支持”。即所有家庭都需要信息、对其行为的认可和鼓励,但一些家庭有时需要转介、资源和更多其他的支持。遇到持久困难的家庭更需要长期的、强化的支持。此外,要加强机制和能力建设,以有效地监测儿童发展的服务分层和结果追踪情况。

 

《框架》将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支持分为普遍性、针对性和专门性三个层面的支持。各层次间必须形成无缝衔接。

1)普遍性支持。为每个人提供培育性照护和优先预防支持,它是促进性的,主要是试图降低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以减少以后所需干预。发现问题并确保及早识别并转介,是惠及国家或地区所有家庭、照护者和儿童的服务,其核心原则是让所有人都可能受益。比如,在法律和政策方面,提供出生登记、社会保护和婴儿友好医院等;在信息方面,通过大众媒体,对卫生、教育、社会发展、农业推广和其他惠及大量家庭的服务来传播儿童发展和服务的信息;在服务方面,要有日常生活中对照护者和幼儿在卫生(如产前保健、产后护理、免疫接种、家访)、教育(如成人教育)、社会服务(现金补助和养老金支付)中的培育照护的基本建议和指导,及如何与社区团体的其他服务进行整合的策略。

 

2)针对性支持。重点关注因贫困、营养不良、早孕、接触艾滋病病毒或暴力、流离失所或战乱、紧急情况而产生风险的个人或社区,以减少其压力和由于资源匮乏而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其应对能力。面临风险的家庭和照护者需要得到普遍支持,并能够使用服务设施,接受社区或在家的专业或非专业服务,或许还需要如经济来源等的额外资源的支持。相关机构需要对他们进行持续评估,确保其在具备条件时能脱离针对性的支持或获得更专业的支持。比如,针对年轻母亲和婴幼儿的专业性的家访;将社区里的老年人、残障人士、边缘化群体和面临其他风险的照护者组成互助团体;通过社区日托中心或其他形式提供可负担的、优质的托育服务等。

 

3)专门性支持。是对有特殊需求的个人、家庭给予专门性的特殊服务和帮助,如孤儿,出生体重过低或严重营养不良、残障或发育困难的儿童,以及母亲患有抑郁症或家暴环境下的幼儿等。可参考如下几点方法:①通过组成母亲互助组或家访对围产期抑郁症进行治疗和支持,由培训过的专业或非专业(社区)工作者筛查母亲是否抑郁症;②对早产婴儿提供高质量保健,并从出生时开始加强亲子互动,并在头几个月或几年内对其进行适当的追踪和监测;③对发育迟缓和残障儿童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和社区的支持或干预,以建立转介服务的无缝对接。

 

5. 提供培训,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建设全国优质资源,保证优质的服务

《框架》综合多种证据指出,对家庭服务提供者进行培训可以提升和支持儿童早期发展,并且通过之前的工作经验增强照护技能也是可行的。如社区卫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托育工作者,以及儿科医生和其他与发育障碍儿童相关的工作者都可以通过培训完善其全面支持儿童早期发展的能力。无论是在托育照护机构还是在家庭育儿支持方面,都需要培养一大批拥有保健、营养、教育、社会工作知识与技能的服务提供者。需要相应地扩大现有的培训规模,拓展技术和培训资源。通过提升儿童服务人员的技能,使培育性照护的支持充分被纳入现有的服务体系中。

 

最后,《框架》还专门列表呈现了培育照护五要素的服务和干预措施,以及对应的全球目标、法律和政策之间的关联,对构建有利环境的协同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做了详细说明。另外还强调了政府或其他责任人要对儿童的状况进行持续性的监测,以确保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使投资有效。

 

以上五方面是基于对《框架》内容以及我国现状而做出的建议,期待为国家和地方推动儿童早期得到充分的培育性照护的政策和实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2030)

[2] 《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全球战略(2016—2030)》(The UN Secretary-General's Global Strategy for Women's,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Health 2016—2030 )

[3] 《儿童早期发展全球培育性照护—帮助幼儿生存与成长、改进健康与人力资本的框架》Nurturing Care for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 Framework for Helping Children Survive and Thrive to Transform Health and Human Potential,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Bank Group, 2018. www. nurturing-care.org

[4] Linda M Richter, Bernadette Daelmans, etal, Investing in the found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ways to scale up for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Lancet. 2017 Jan 7;389(10064):103-118

[5] Gertler P, Heckman J, Pinto R, et al. Labor market returns to an early childhood stimulation intervention in Jamaica. Science. 2014;344(6187):998–1001.

[6] Van IJzendoorn MH, Bakermans Kranenburg MJ,Ebstein RP. Methylation matters in child development: Toward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epigenetics.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7] Shonkoff JP. Leveraging the biology of adversity to address the roots of disparities in health and development.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2.

[8] Kethleen Stassen Berger :《毕生发展心理学》( 原著第九版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7 页

 

 

来源丨陈学锋 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2219
0
0
分享
评论
(0)
0.0405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