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编辑
vip1
发布时间:2022-05-11
关注

 有的男人本来是“纯爷们”,但是长大后却娇滴滴、柔嫩嫩的像个大姑娘,被社会上的好事者称为“伪娘”,有的“伪娘”在心理上会觉得很冲突,因为他的身体是男,可是心理却是女。当事人不仅承受着自身性别角色认同的矛盾带来的痛苦,也会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除了天生基因使然外,家庭的不当教育也是形成“伪娘”的重要原因。

  孩子在3~6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性别角色认同的关键时期,孩子上了幼儿园就会对男女不同的生殖器、小便的不同方法、妈妈和爸爸的不一样的身体感兴趣,这时候,正是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的最好时机。这时候,家长应该大大方方地向孩子讲明男女生理的不同,给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堂性教育课,这样才便于孩子形成稳定的性别角色认同,这将影响他以后渐渐发展起来的性别角色心理和行为。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各自性别的特点是什么,这方面的教育很重要。孩子将来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必须要知道自己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

  孩子的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如给孩子取名字、买衣服和买玩具,以及做游戏和谈话等都是不一样的,现在更流行的教育方式叫“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也在表明不同的性别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这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会给女孩子买毛绒玩具和洋娃娃,但是给男孩子买的却是小汽车和手枪。到了3~6岁的时候,家长会把孩子的性别和某些特定的品质联系到一起,比如男孩子应该勇敢,应该知道保护女孩,而女孩子应该文静一些,不能像男孩一样淘气。男孩在黑暗中给妈妈“壮胆”被夸奖为“小男子汉”,而女孩给辛苦的爸爸捶背被赞誉为“贴心小棉袄”。

2.jpg

  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也会将他们对男女性别的不同认识演绎到他们的游戏中,他们很喜欢玩两性关系的游戏,如结婚,女孩扮演新娘,男孩则扮演新郎,女孩会抱个洋娃娃来“喂奶”,男孩则“开车出去工作赚钱”,这样对成年人的模仿和童年的体验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美丽和浪漫的色彩,这样的角色扮演便于他们将来长大之后适应社会。

  当然,父母也会对孩子关于性别的行为作出鼓励或者制裁。在这方面,男孩子面临的压力大一些,如果男孩子“娘娘腔”,一般父母都会难以接受的,而且会受到周围小伙伴的嘲笑,但是女孩“假小子”,一般来说受到的压力小一些,父母不会过于在意。

  但是,有些父母对某种性别有着强烈的情节,明明是男孩子却因为盼女心切,硬给孩子穿上裙子,梳上小辫子。也有些父母“重男轻女”,将女儿称为“儿子”,从小把女孩子往男孩子方面培养,这样的做法都会让孩子对自身的性别角色不确定和迷惘。不利于将来适应社会,人为地扭曲了孩子的性心理发展。有的父母还会无意中对女儿或者儿子说:“你要是个儿子(女儿)就好了!”并且流露出对其他性别孩子的喜爱,这些做法都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产生自卑、自弃心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不仅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别,还应该让孩子乐于接受自己的性别、喜欢自己的性别,而这种接纳和喜欢主要来自父母的欣赏和喜爱,有了这样的基础,才会让孩子有信心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

  另外,同性父母对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也很重要,如果同性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生活中缺少可以模仿的榜样,那么孩子也容易形成异性的性别特征。还有的父母本身性别角色就不清晰,也直接会影响到孩子。曾有一对夫妻到心理咨询机构做咨询,想知道如何改变女儿的“同性恋”倾向,但是心理咨询师仔细观察这个孩子的母亲,发现她干练的短发,笔挺的制服,在来到心理咨询机构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接了不下三四个电话,并且在电话里对来话者都是指令性的语言,非常强势和霸气,充满了阳刚之感。可想而知,她的女儿从母亲那里学习到的都是男性特征和特质,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知怎么可能是“女人”?因此,父母一定要有鲜明的性别特征,让孩子意识到这两者的不同。否则,儿女的一些同性恋行为,可能自己就是始作俑者。

  专家妈妈贴心话

  有的父母出于工作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长期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当孩子在3~6岁的时候,建议同性父母一定要回到孩子的身边,因为这个阶段是孩子对性别认同的敏感期。单亲而又异性父母的家庭(爸爸带着女儿,或者妈妈带着儿子)更要让孩子多接触同性的成年人,让他们从这些人身上学习到性别的特质,否则对培养孩子健康的性别意识可能不利。

 

 

来源:婴幼儿教育网

声明:发表此篇《教孩子识别男性和女性的区别 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573
0
0
分享
评论
(0)
0.0396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