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编辑
vip1
发布时间:2022-05-11
关注

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妈妈给孩子买来了新玩具,孩子兴冲冲地跑过来要玩,结果妈妈赶紧制止说:“这个玩具有它的玩法的,妈妈先给你示范一下,你学着点!”孩子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妈妈示范,等到孩子亲自动手操作的时候,妈妈在旁边不时地说:“哎呀,不对,是这样的,你看我的!”搞的最后孩子对自己没有了信心,不想玩了。

  难道玩玩具还有“标准答案”吗?难道妈妈的做法就是对的,而孩子玩玩具的做法都是错的吗?孩子不论怎么玩玩具,只要有兴趣,他就会全神贯注,不断去探索,尝试种种玩法,直到自己感到心满意足。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掌握了事物的规则,对自己研究出来的结果,给了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发挥创造力的过程。而如果家长在孩子探索的初期就给予了固定模板的限制,在孩子的操作过程中又不断地指指点点,无疑是对孩子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制约和扼杀。

  创造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独特的思路和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相当于他的知识量与发散思维能力的乘积。发散思维能力是指从多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求多样性解决方案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具有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那么,3~6岁孩子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该如何培养呢?

  1.要鼓励孩子敢于与众不同

  独特性和开创性是创造力的主要特征。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很多孩子都是人云亦云,这都是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因此,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孩子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与众不同。当孩子提出:“妈妈,我认为这个事情不是你说的那样……”你要像对待一个成年人那样去尊重他的意见。只有在家里经常得到家长的鼓励,孩子将来在其他场合才能敢于畅所欲言。

  2.多使用开放式的提问

  平时家长可以就一些生活上的常见现象提出一些问题,对孩子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衣服都有一些什么用处呢?”、“如果你在超市和妈妈走丢了,你该怎么办?”、“你说菲菲今天没有上幼儿园啊,你想想她为什么没来呢?”长期这样锻炼下去,每当孩子遇到新情况的时候,他就会从很多方面去考虑问题;遇到新的东西,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像它的多种用途,并且主动去开发它的新用途;遇到困难,他也会从很多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下去,孩子的创造性就能不断得以提高了。

 3.促进孩子动手操作和想像创造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手指的活动可以极大地刺激大脑皮层中的手指运动中枢,继而激发大脑里存在的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区域,这就是人常说的“心灵手巧”。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活动的空间和多种材料,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自由地想像和创造。如买一些五颜六色的纸,让孩子随意地撕成条、块,还可以用这些撕好的图形自由地拼凑出房子、裙子、汽车等图案。还可以用废弃的报纸让孩子设计服装衣帽,之后穿在身上等等。

  4.图形想像活动

  平时可以问孩子什么东西是圆的,鼓励孩子想出各种圆形的物体。或者一些不规则的曲线像什么,让孩子大胆说出想像后的各种事物,这也是发散思维的培养方法。

  5.词汇游戏

  在睡觉前、接送孩子幼儿园的路上以及周六日闲暇的时间里,可以和孩子玩词汇的游戏,如你说一个“蓝”字,让孩子自由去组与“蓝”有关的词汇,像蓝天、蓝精灵、蓝色等。你也可以说个“水果”的词,之后让孩子说出水果都包括哪些,在规定的范围内让孩子自由联想。这样的锻炼也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散。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发散思维能力只是创造力的一部分,要想让孩子的创造能力强,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量,两者需要有机的协调起来。

  专家妈妈贴心话

  孩子在3~6岁的时候,随着探索精神的加强,相对应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也随着加强,他们可能为了研究花盆里的花而把花整个揪出来,或者把一个闹钟砸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在滴滴答答地响……为了制止孩子不再搞破坏,家长会通过很多方法约束孩子的行为,这也会同时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一同淹没了。最好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自由去探索,如果孩子将玩具破坏,鼓励他们把玩具重新装好,当孩子对某些问题产生了疑问,也鼓励他们动手去做实验来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保护孩子的创造力而不是让孩子的创造潜能就此窒息。

 

来源:婴幼儿教育网

声明:发表此篇《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两者需协调起来》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538
0
0
分享
评论
(0)
0.0394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