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编辑
vip1
发布时间:2022-05-11
关注

人们都相信现代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绝大多数家长都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不但让孩子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还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于是有的家长在课外给孩子请家庭教师,有的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特长班,这都是基于一种认识:孩子所受教育越多,他的发展就越好。这种看法有其不妥之处,在理论上犯了“教育万能论”的错误,在实践上导致“过度教育”和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常言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这句话既说明世间万事变幻莫测,也道出教育并非万能之理。有的孩子出生书香门第,但偏是个从商的料,纵使家长怎么影响、怎么干涉也改变不了孩子的天分和愿望;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学理科,孩子却是个搞文学的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让孩子回头;有的家长不惜重金给孩子买钢琴、请教师,每天练琴数小时,可就是激不起孩子的兴趣,达不到满意的弹奏效果……生活中时常发生这种教育无法改变和促进孩子的发展的情况,原因就在于教育不是万能的。

  人的发展受遗传、教育、环境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人无法选择自己的遗传基因,每个人的天分也确实不一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极限是“命中注定”的,教育也不能改变遗传的强大力量。当别的孩子取得发展时,我们很难分辨是遗传的作用大,还是教育的作用大,抑或是其他因素的作用。所以,家长与别的孩子盲目攀比,对自己的孩子过度教育是很不明智的。有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性。”有的专业发展很强调人的天赋,比如文学、艺术和体育,从事这些专业的人虽然后天训练很艰苦,但是他们天生的气质、性格以及体力、耐力、动作的敏捷性都适合学习这些专业,他们天生是这个苗子,在这个遗传的基础上接受教育和培训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片面地夸大教育的作用,盲目的教育热情,使家长对孩子抱以很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课外给孩子增加了很多负担,对他们的能力发展进行剥夺性地开发,让孩子整日充塞知识的添加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唯独没有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于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天性:丰富的想象、新颖的创造、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及对大自然的思考和关注。这种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吃、吃饱没吃饱的过度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会导致发育不良。

所以,家长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教育的作用,既不能让孩子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教育过度。如果你希望孩子的生命状态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就要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让它们更适合孩子的需要和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具体可参考如下建议:

  1.把孩子真正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教育上,家长应该把孩子真正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她是我们的孩子,但她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人应该有的权利,我们的孩子都应该拥有。如果我们不把孩子当作一个人,那么任何的教育都是苍白而没有意义的。作为家长,首先要尊重的是孩子作为一个人而拥有的对于快乐、温暖、安全、生存、爱、自由、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等等的需要。

  2.对孩子无条件地表现出慈爱慈爱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关爱所有生命的慈悲情怀。只有这种情怀,可以让我们忘记得失、忘记荣辱、忘记高低、忘记贵贱、忘记贫富。不管我们的孩子聪明与否,不管我们的孩子成绩好坏,不管我们的孩子是否出人头地,不管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够扬名立传,我们都用一样的目光去注视他们,站在他们的身边给予支持。只要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和谐、快乐、幸福地度过他们的人生,没有什么是一定要的或者一定不要的,不是吗?

  3.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来爱她你有你的方向,她有她的追求。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都是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价值的。你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你的世界上的,而孩子的价值观也是建立在孩子的世界上的。如果你爱孩子,也要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来爱她;如果你要帮助孩子,也要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来帮助她。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有一天孩子选择了和你不一样的道路,我们也一定要理解她。

  4.允许孩子犯错误当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是允许他跌倒重来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要经过很多次的跌跤才能学会走路,我们有这个信心;当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是允许他含糊不清地叫我们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同样告诉我们,孩子要经过很多次的练习才能学会说话的,我们有这个耐心。可是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我们却常常忘记了这个最起码的规律。我们不再允许孩子犯错,我们也没有耐心再给孩子一次机会。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是:“没有关系,再来一次!”对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孩子,我相信你一定可以!”

  5.有效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让我们感觉无奈、沮丧和愤怒的,其实不是孩子的行为问题本身,而是我们感觉对这些行为的无能为力。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那些存在于孩子身上的问题,那么,每个家长依然是能够感觉到轻松、愉快和有成就感的。这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感觉。但是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那么一切就变得很糟糕了。那么,有效的方法从哪里来呢?请教专家、学习,是最有效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牢记一个重要的理念:有效果永远比有道理更重要!

  6.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方法一位著名教育专家说过,教育理论非常简单,简单得早在两千多年孔夫子用“因材施教”四个字就把它说完了。但是教育又是极其复杂的,复杂也就复杂在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孩子不同的智力类型、气质类型、性格类型、能力类型,组合成了多多少少千差万别的孩子,要教育好这些孩子,除了借鉴一些基本的教育原理,更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这方面,居里夫人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伊蕾娜·居里和艾芙·居里。居里夫人的家教观是:发掘女儿的某种天赋领域的创造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只会考100分的死知识。天赋是人的一种先天具有、无师自通的素质。在母体中8个月的胎儿,对宇宙万物中的声、光、图案、色彩、景物等已有着某种天然的交融感应。毕加索对线条、色彩和空间就有这种交融感应的天赋潜能,一旦作画,就得心应手一挥即成。但有再好的天赋也需要发掘,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领域里蕴含着某种天赋。

  早在女儿们牙牙学语时,居里夫人就开始对她俩的某种天赋进行了发掘,她在笔记本上写道:“伊蕾娜在数学上聪颖,艾芙在音乐上早慧。”当女儿刚上小学,她就让她俩每天放学后在家里再参加1小时的智力活动,以便进一步发掘其天赋才能。当她俩进入塞维尼埃中学后,居里夫人让女儿每天补习一节“特殊教育课”:或让由·佩韩教她俩化学,或由保罗·郎之万教数学,或由沙瓦纳夫教文学和历史,或由雕刻家马柯鲁教雕塑和绘画,或由穆勒教授教外语和自然科学。每星期四下午,由居里夫人亲自教两个女儿物理学。

  经过两年的特殊教育后,居里夫人觉得,伊蕾娜性格文静、专注,迷恋化学并立志要当科学家研究镭,这些正是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而艾芙生性活泼,充满梦幻。居里夫人便先让她学医,然后再引导她研究镭,又激励她从事自然科学,可艾芙对科学不感兴趣。经多次观察,居里夫人才发现艾芙的天赋是文艺。

  这种不断发掘孩子天赋的家教观念,指导着居里夫人通过成功的家教使女儿伊蕾娜·居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而获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也使艾芙·居里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文学作家。

  注意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成功家长教育女儿的方法的确很有特点,但是那是极具个案性质的成功经验,如果要用到你的孩子身上,生搬硬套肯定是行不通的。

  7.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孩子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她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8.适当采取沉默的方式教导孩子每个人的孩提时代都是天真烂漫的,也是极易犯错的。面对孩子的一次次出错,大多数家长采取的手段往往是轻则言语斥责,重则棍棒伺候。甚至还美其名曰:“不打不成人”、“棍棒下出孝子”。有些孩子也许会慑于家长的威严,变得循规蹈矩起来,令家长们“满意”;但是对于一些脾气犟、个性强的孩子来说,这一招往往就会“失灵”,甚至还会激起他们的对抗心理。家长越是打得凶,骂得狠,他们越是我行我素。

  “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茁壮,长大成人。但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扼杀孩子的个性,扭曲孩子的心灵,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益。那么怎样教育孩子才是明智之举呢?教育家陶行知的一次做法颇值得家长借鉴。

  当年陶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教时,班内的一位女孩在考试题中少写了一个标点,结果被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地添上了标点,来找陶老师要分。当时陶先生虽然从墨迹上看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挑明,而是满足了女孩的要求。不过,他在那个标点上重重地画了一个红圈。女孩顿时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多年以后,那女孩已经成人成才了,她找到陶行知先生说:“从那件事以后,我才下决心用功学习,才下决心做个诚实的人。”

  看来陶先生的一次“沉默”不仅没有妨碍孩子改错,反而促进了孩子更好地做人。试想,如果陶先生当面指出真相,结果会怎样?不是女孩被迫认错,就是她一时碍于情面,死活不认。但是无论哪种结局,孩子的自尊心都将受到伤害,更谈不上对那位女孩有什么教育作用了。

  虽然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但是沉默不乏为“明知之举”,这样能让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以静制动”,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不妨选择一下沉默。

  选择沉默,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而是时时刻刻对孩子做出暗示。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用沉默无声的行为来暗示孩子,感召孩子,从而收到“不令而从”的效果。

  选择沉默能更好地体现家长的威严。做家长的不能让孩子“怕”你,而要让孩子“敬”你。当发现孩子的言语轻狂放肆或是行为不够检点时,采取沉默的态度,往往能让孩子感到父母身上有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于是会自觉地收敛起不良行为。

  当然,用沉默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并不是万能的,如果家长能结合其他的教育方式,多管齐下,那么对孩子的成长将会更有帮助。

  9.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从小尊重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她的一生。因此,作为成年人,特别是爸爸妈妈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呢?

  ①不要简单粗暴的对待。应循循善诱,就事论理,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自尊。孩子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作为爸爸妈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向孩子讲清简单的道理,教育和培养孩子从他人的位置考虑问题的习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觉得人与人是平等的,从而懂得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自己的道理。

  ②不要讽刺、挖苦孩子。应积极鼓励,适当赞扬或给予奖励,使孩子在自豪中建立自尊。孩子争强好胜,有上进心,并且希望得到成人的赞许,但由于年幼无知,难免出现过错或做事不如大人意。对此,不能过多责备孩子,而应抓住其微小进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她克服不足,让她在不断的进步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不要对孩子冷漠、厌烦。应为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孩子在满足之中建立自尊。孩子爱表现自己,喜欢做事,更喜欢成功,家长不要怕烦怕脏,让孩子退缩一角,而应尽可能地给她创造机会,施展她的才华,并用爱抚的微笑,诚恳的赞许,鼓励孩子进步。这样不但使孩子增强了自信心,还可以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④不要对孩子管教过严。应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主体,使孩子在平等之中建立自尊。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品,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讲话,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孩子与成人争辩是非,如果成人确实说错了,做错了,应坦诚地承认,并向孩子道歉,使孩子觉得父母是尊重她的,自己也应该尊重父母和别人。

  当然,一味地表扬、奖励、赞许孩子,会使孩子产生虚荣心。必要的批评,慎重的处罚,也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它是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成人要有耐心、细心,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健康发展。

 

 

来源:婴幼儿教育网

声明:发表此篇《女孩气质的培养 父母要有耐心注意因材施教》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494
0
0
分享
评论
(0)
0.0413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