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编辑
vip1
发布时间:2022-05-11
关注

 经典范例

  一位优秀的白人教师,正在给一名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他耐心地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

  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

  面对这样的结果,这位伟大的教师没有责备,也没有沮丧,而是依然满怀热情地说:“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了两个。”

  老师的鼓励让孩子像久旱的土地遇上了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完美诠释

  这是美国电影《师生情》里的一个场景,这个电影片断曾深深感染了许多的老师和父母,令人永生难忘。试想,如果把这样一个场景放在我们的老师或家长面前,他们会怎么做?也许通常引来的便是大声的训斥:“三个?我的天啊!这是三个?”然后接着的可能就是一连串的羞辱之词。难以想象这样得不到父母或老师鼓励的孩子,怎么会拥有健康自信的心态。

  美国人把电影中这位老师的教育法称为自然教学法,这是他们通常遵循的教育法则。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只要是孩子乐意做的事,他们的评价永远是两句话:

  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

  太好了,只少数了二个;

  太好了,只错了九道题;

  太好了,只不过把“水”念成了“堆”。

  许多人也许有一些疑惑,为什么“太好了”的评价对孩子有着如此神奇的魅力呢?原因就在于不管孩子表面上多么骄傲,内心都是脆弱的,弱小的生命常常担心自己不行。一句“太好了”,仿佛是春雷一声响,孩子吃下个定心丸,情感的闸门一下子全部打开了。

  类似的,日本教育家铃木在教学过程中对曲子拉得十分糟糕的孩子也说:“拉得不错呀,要是克服了缺点……”

  也就是说,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对孩子们来说,如果家长对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只是进行失望的指责,而对表现好的地方连一声“挺不错的嘛!”都不肯说,将会使他们产生很强的挫折感,从而丧失积极性。

  在幼儿牙牙学语时,不管孩子嘴里说些什么,没有父母会指责说:“那嘴是怎么张的呀,声音太高或声音太低,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等等。相反,当孩子叫出第一声“爸爸”或“妈妈”的时候,不管发音多么模糊,多么不标准,父母都会高兴地把他抱在怀里,热烈地亲了又亲。正是因为父母衷心的鼓励,才有孩子日后流畅的语言交流,如果不停地指责和打击,相信孩子甚至会丧失语言沟通的能力。

  美国著名企业家玫琳凯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也遵循相似的一条原则:不管要批评的是什么,你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玫琳凯把这一原则称之为“三明治策略”。

  我们知道,批评只有被对方从内心接受才能生效。这就意味着,批评虽然有道理,但不等于被对方接受。其实,人的心理都一样,那就是被自己上司或周围人尊重的心理都很强烈,没有比受人轻视更不愉快的事情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接受批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批评会伤害自己的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为此,在批评前要帮助他打消这个顾虑,才能让他把批评听下去。打消顾虑的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先表扬,后批评,亦即在肯定他的成绩的基础上再对他的缺点进行适当地批评。

  玫琳凯认为,批评是针对行为,而非批评人。在讨论问题之前之后,不要忘了赞美,而且要试着以友善的口吻结束论题。用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才不会使对方觉得遭到太过无情的责难,引起对方的愤怒。

  有一次,玫琳凯召集美容顾问举行业务会议。会议中,玫琳凯发现其中一位美容顾问的化妆箱很脏。这是一位新进人员,她看起来又一副缺乏自信的样子,玫琳凯认为化妆箱的脏乱会导致她的业务成绩不佳。玫琳凯想,如果采用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许会伤害到她。所以玫琳凯决定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来传递——试着在业务会议上提醒她。

  于是,在业务会议上,玫琳凯先是肯定了各位员工的业绩表现,并为他们给公司创造的利润表示了感谢,接着她便以“整洁是神圣的基础”为题进行演讲。在整个演讲中,玫琳凯一直提醒每位美容顾问要表现出她的专家风范。“如果你走进一场美容课,看到美容顾问的化妆箱有些污垢,你会怎么想?”她问在座的美容顾问,“我们从事美容这一行,必须时时刻刻表现出整洁的形象。”

  那名员工并不知道这是针对她而说的,但这次演讲却对她极有帮助。尽管别人也可从玫琳凯的演讲中学习,但最主要的是那位女士获得玫琳凯的劝告,而不必忍受针对她批评而导致的自尊受损。

  一位优秀的管理人员绝不会贬低别人,否则对生产力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父母也是同样。父母的工作是扮演一个问题解决者的角色,父母的目的是教会孩子正确的价值取向,改变孩子的错误或不好的习惯,而不是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用这种柔和的方法取代传统的批评,会使父母教育孩子的成功率大为提高。

  玫琳凯的管理经验与影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父母对孩子说:“你最近表现不错,老师说你的功课很努力,作业也能按时完成,要是你能把作业的出错率降低一些,就更完美了。”像这种勉励多于指责的话,孩子通常都很乐于接受。

  孩子做错事后,有的父母会随意地冲孩子发脾气,最后再用一句赞美的话来结束。尽管有些专家鼓励这种技巧,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遭到严厉批评,正感到极大震撼的人,他怎么可能听得到你最后给他的赞美?很明显,这最后的赞美是多余的。这种批评没有建设性,只有破坏性。

  批评的目的是指出错在哪里,而不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因此,哪种方法更为有效,父母就应该采用哪种,柔和还是严厉,全在父母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尊,即便是还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因为年龄阅历的关系更为在意别人的话语,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如果伤害了他的自尊就等于挫败了他的积极性。所以,借鉴国人的自然教学法或者玫琳凯的“批评的三明治”,也许指出孩子的错误并不是件很为难的事情。

  教子思维:不管孩子表面上多么骄傲,内心都是脆弱的,弱小的生命常常承担不起太多的批评与苛责。所以,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你都必须先表扬,后提醒。如此,不仅不会伤害到孩子,也能使批评与提醒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来源:婴幼儿教育网

声明:发表此篇《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 都必须先表扬后批评》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198
0
0
分享
评论
(0)
0.0392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