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常见诸报端,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15~34岁的青年自杀已占自杀死亡人数的40%,18~20岁是青年自杀的高峰年龄段。青少年为何在如花一样的年龄选择死亡?仔细分析起来,原因千差万别,根据国内学者库少雄先生的研究成果,这里对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影响自杀的危险因素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类:生理危险因素、心理危险因素、认知危险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一旦综合作用达到了个人承受能力与应对技能的极限,自杀意念就有可能产生。当自杀意念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可能以预警信号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能因触发事件而得到加强,最终导致自杀行为的实现。
生理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个体的生理生化因素的差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传递物质也许是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从而成为自杀的间接原因。
心理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抑郁的情绪、绝望和无助的感觉、不良的自我概念与低自尊、不良的自我防御机制与应对能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对于青少年来说,其中的绝望心理特别值得关注。已有研究表明,与抑郁、不良的自我概念和低自尊相比,绝望度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自杀行为。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各方面都尚不成熟,他们必须受家长和学校的约束,受同辈群体的压力,必须寻求社会的接受并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必须努力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有时,这些努力会遭遇不可克服的困难,让人绝望——一些在成人看来并不严重的问题却足以使青少年感到伤心、绝望,其中又以繁重的学业(特别在父母过高的期望下)、情感问题(往往缺少父母老师的指导以及他们与孩子的沟通)居多。
认知危险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青少年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处在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若想自杀特别危险,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不知道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准确地判断儿童与青少年处在哪一个认知发展阶段有助于诊断其自杀的危险性并制定适当的介入策略。
第二,来自于孩童对自己的认识以及适应外部环境的方式,也可称之为“自我谈话”。消极的“自我谈话”可以导致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积极的“自我谈话”有助于对环境的适应。自杀者倾向于不断进行消极的“自我谈话”,这会加强已经存在的否定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加速自杀意念的产生。
第三,消极刻板的认知,包括过度概括、糟糕透顶、消极归因等等。过度概括即对事件的评价以偏概全,常片面地根据某件事情的一方面评估自己的价值,其结果常导致自暴自弃、自责自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只认为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或灾难性的后果。这种非理性信念常使个体陷入羞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不安、极端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而不能自拔。这种糟糕透顶的想法常常是与个体对己、对人、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要求绝对化相联系的。
环境危险因素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成长环境。例如,否定性的家庭经历容易导致自杀的意念与行为。在自杀儿童的家庭中,虐待与忽视是经常遇到的,而自杀青少年的家庭中,父母的关系往往是不和与紧张的。因此,不良的家庭环境是生命各阶段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第二类环境危险因素是否定性的生活事件。既包括考试失败如高考落榜,也包括亲人与朋友得重病或不幸去世。对那些已经有自杀念头的人来说,这样的打击——特别是当它们接踵而至的时候——就可能彻底摧毁其脆弱的生存勇气而成为自杀的触发事件。
触发事件不一定是青少年最严重、最糟糕的事件,但它犹如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最脆弱之时压在他们柔弱的肩上。这个时候自杀的青少年可能表现出、也可能不表现出预警信号。常见的预警信号如他们也许会说一些不想活、想自杀之类的似乎是开玩笑抱怨的话,而最危险的预警信号是以前的自杀行为。许多以前尝试过自杀的青少年最终还是自杀了。其他常见的预警信号还有吃睡不宁、学习成绩下降、社交方面渐渐退缩、与父母或其他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中断交往,以及有似乎是不顾一切、自我伤害、非常独特的行为,如严重的吸毒、酗酒,不顾一切地乱开车等。
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父母应该这样做。
(1)保持镇静。不要让孩子的悲伤影响你的判断。孩子需要他人尤其是家长帮助他恢复理智和客观,而不需要一个本身就情绪不稳的人来帮助他。
(2)指出孩子自身的优点。谈论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是有益的。例如,孩子可能曾经是举止文雅、乐于助人、待人诚恳、活泼开朗、富于吸引力的等等。想自杀的孩子很可能只看到他自身及其生活中不好的一面,而忘记了好的一面。
(3)不要与孩子发生争论。避免就生命与死亡的哲学问题与孩子争论,同时也应避免说一些陈词滥调,例如,“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等着你,你的生命才开始”等等。这种说话方式使孩子觉得你是在泛泛而谈,而非真正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企图自杀的青少年最需要的是客观的、设身处地的、感情移入的理解和支持。
(4)帮助孩子获得客观的态度。一个被各种问题和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很可能无法冷静、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做家长的首先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并帮助孩子尽可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环境。
(5)抓住想活下去的愿望。想自杀的孩子几乎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想死,另一方面还想活下去。发现并紧紧抓住他们想活下去的愿望是非常有帮助的。
(6)指出其他的行为选择。由于个人经历、生活压力等原因,人们常常囿于个人对生活的一己之见——他们也许只看到了目前的危机而看不到其他的东西,平时注意与孩子谈谈其他的可能选择是有益的。有时想自杀的人处于其情绪的最低点,他们认为人生从来就是如此糟糕而且永远如此糟糕。实际上,人生如潮水,有涨也有落。一个想自杀的人很可能曾经“涨”过,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将再次“涨”起来。指出这种生活涨落的规律是有益的。
(7)帮助孩子获得资源。对孩子最有力、最具体的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得到想要的东西。因为想自杀的人一般说来比较孤独,因此,家长要帮助他们获得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家庭和朋友,也许还包括帮助孩子去见一位他想见的老师、电影明星或心理医生。最终,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长期的关心和帮助。
来源:婴幼儿教育网
声明:发表此篇《关注青少年自杀现象 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