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俄)屠格涅夫
民间有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家境贫寒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很早就开始阅读这本书,这本书除了教给他们必要的生存技能之外,还给了他们认识生活的能力,这些都是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
即使是物质生活条件极丰富的现代社会,这些家境贫寒的孩子也会因过早地接触社会,做一些似乎不是他们那个年龄应该做的事情。
洗衣做饭,砍柴插秧,照顾病床上的爸爸和奶奶,这是福建省连江官坂镇下濂村11岁男孩陈财东一天的主要生活。即便是暑假期间,他也是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
陈财东的父亲多年前因病瘫痪在床上,几年后妈妈不辞而别,奶奶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天天药不离身。陈财东从5岁开始就做家务,并且成了家中的顶梁柱。由于营养不良,他长得十分瘦小,洗碗够不着灶台,他就搬来小凳子;因爸爸腿脚不方便,他端水送饭,为爸爸擦洗身子,倒大小便,刷马桶;家里的自来水停水了,他就到村里的古井去提水,提不动就一次提小半桶。如今,扫地、洗衣、买菜、劈柴,他样样在行。
7岁的新疆女孩黄豆豆,非常喜欢跳舞,但自己的父亲收入不稳定,没办法给自己交跳舞需要的学费,只好自己在一家火锅店做表演挣钱,小小年纪已经如此懂事。
读完这两个事例,再想一想:我们身边同龄的孩子在做什么?他们每天在父母的静心呵护下成长,吃饭怕烫着,走路怕摔着,出门怕碰着,稍有点头疼脑热,全家都忙得团团转。他们的生活里根本就没有“家务”这个词,又怎么可能会做家务呢?
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父母不是不疼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生活的逼迫下,他们只能“舍得”用孩子,让孩子在生活的洗礼下,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很多生活的技能。慢慢地,他们就成为了生活的主人,而那段苦不堪言的生活反而成了他们今后人生最大的财富。
我的朋友是一位老师,有天他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的一名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学习不努力,作业也不写,平日里讲吃讲穿,总是向家里伸手要钱,家长来学校哭诉了无数次,老师找他谈了多次话,但是都无效!每天总是一副纨绔子弟的样子。命运无常,这个孩子家里生意亏损,将所有家当几乎赔个精光,还欠下银行很多贷款,家境一落千丈。孩子的母亲每次来看孩子都是一脸的憔悴,每次都是哭着走的……也许是家庭的急剧变化,看到父母生活的艰难,这个孩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情不再高傲,语言不再放肆,行动不再鲁莽,并且开始努力学习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作业及时完成,不会的问题主动找老师请教。一段时间后,成了老师家长眼中的“三好学生”。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由感叹,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艰难的生活中,孩子能够体悟到很多的东西,这些亲身感悟的人生经验,为他们今后的生活铺平了道路。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成功者有着“不幸”的童年。牛顿、易卜生、史蒂文逊、安徒生、卓别林、齐白石、冯如等,无一不是幼年穷苦,甚至流落街头,然而这些伟大人物的艰苦童年并没有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反而磨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成为他们未来的成功资本。每当他们回忆起当年的艰辛时,没有痛苦和酸楚,反而充满感激和欣慰,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生活财富呀!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有钱难买幼时贫”,这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至理名言,语句中饱含哲理。没有人生来就喜欢贫穷,可是正是因为家境贫穷,孩子便没有被娇惯的可能;孩子因为没有依靠,所以只能靠自己勇敢地面对生活,接触社会,增长自己的生存能力,结果反而激发自身的潜能,最终取得了别人达不到的成就。
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向他祝贺:“看他长得多壮,今后会成为像你一样的体育明星。”贝利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但绝不会有我这样成功,因为他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时候却非常贫穷。”
贝利总结出的道理确实是真知灼见。一个人小时候生活在富裕、舒适、被家人宠爱的环境里是一种幸福,但往往对其成才十分不利。
家境贫寒的孩子也许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但生活是一本沉甸甸的书,给了他们无穷的财富。家境贫寒的孩子面对生活的各种窘境是没有退路的,所以他们的内心有改变自我的渴望、超越自我的勇气。正是这种强烈的渴望使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创造了成功的奇迹。
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就像我们打预防针应对和适应细菌与病毒一样,会使孩子产生应对和适应挫折的免疫力。这也是家境贫寒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成长得快、懂得人情世故早的重要原因。
所以,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正是曾国藩严苛的家教,才使自己的子女免为纨绔子弟,个个都有成就。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状况普遍比较优越。我们让孩子回到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时代是不可能的,可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一些磨炼,遭受一点挫折,有一些忧虑,受一些批评甚至委屈,这样的孩子才能成才。
如果家长、学校对孩子极尽呵护,致使孩子养成了严重的“顺境性精神依赖”,不能在生活的风雨中得到锻炼,上大学了还让父母洗衣服,读博士了还不会煮方便面等,成为了生活中的“无能儿”,这样的苦果最终要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吞咽。
来源:婴幼儿教育网
声明:发表此篇《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家长要舍得使唤孩子》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