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编辑
vip1
发布时间:2022-05-11
关注

 爸妈教育孩子的五个“想当然”

  一、家长权威吓出来

  在生活中,有很多爸爸妈妈会借用“警察”、“医生”、“老师”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听话。也许这种方法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孩子不听话时,爸妈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为什么不能顺着孩子的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呢?比如通过讲故事、看图书来跟孩子讲一些事理,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做交流,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二、盲目替孩子做主

  当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出现的一些纠纷和问题,爸爸妈妈往往不征求孩子的意见,直接就替孩子做主了,这样会干扰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孩子失去跟同伴交往锻炼的实践机会。

  聪明的爸妈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的,在碰到孩子与人交往中的问题时,爸妈不妨先等一等,观察一下孩子自己的反应,让他独立拿主意。如果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时,爸妈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三、把孩子想得脆弱

  如果一群孩子在玩耍,突然来了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加入了,爸爸妈妈往往会担心孩子吃亏,就把孩子带离了游戏场所,这就是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学习交往的环境。

  担心自己的孩子小,被大孩子欺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孩子们的交往都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多数没有恶意。爸爸妈妈可以在旁边暗中观察,这样就不会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而且不断干扰孩子的正常交往。

  四、总替孩子看世界

  如果带宝宝出去玩的时候,爸爸一会让宝宝看这个,妈妈又让宝宝看那个……总是没等孩子自己去发现,爸妈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了出来。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是在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由探索的乐趣。

  正确的做法是,爸爸妈妈可以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再开口说话,而且最好用引导的方式去说,比如多提问,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

  五、不能理性对孩子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是个鬼灵精,当他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爸爸妈妈明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大加赞赏。爸妈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会让孩子无法去正确地分辨,导致产生错误的模仿。

  孩子最初感受到的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所以爸爸妈妈的责任尤其重要。在面对孩子不正确的“小聪明”时,爸妈需要的是多些理性,并且全家态度一致。

想当然”式教育法 让孩子很受伤

  很多爸爸妈妈在对待孩子时往往缺乏耐心,总是等不及让孩子表达完,就急着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加给了孩子,而不是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爸爸妈妈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认为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心里都有一个基本的标尺。所以当孩子作出在爸妈看来反常的事情时,往往就会被他们贴上“不听话”的标签,这就是爸妈的“想当然”。这样的“想当然”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会在心理和性格方面给孩子以影响。

  第一,不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可是还没来得及实施,就遭到爸爸妈妈的不理解和反对。这样会严重打击到孩子的积极性,也让孩子对自己的探索过程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慢慢变得畏首畏尾,缺乏了创新能力,并最终损害到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有损爸爸妈妈的形象

  爸爸妈妈的“想当然”是对孩子的一种误解,如果任由这种误解发展下去,不及时化解的话,那么爸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他们可能会觉得:我又没有做错事情,为什么妈妈总是要说我这也错那也错呢?妈妈还会爱我吗?如果某一天,孩子开始问你这样的问题时,就说明你需要检讨,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第三,不利于建立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往往是代表着正确的交流和沟通,孩子愿意与爸妈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愿意和爸妈做朋友,而爸爸妈妈也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但是因为爸妈的“想当然”没有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使双方的沟通进行不下去。这种没法持续的亲子互动最终会影响到孩子与爸爸妈妈的亲近感。

改变心态 不妨换个角度来教育

  1、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有他自己的规律,就算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他们也有差异。如果爸爸妈妈总是看到别人家孩子的长处,看到自己家孩子的短处,那么这种心态将永远没法去平衡,看孩子的眼神也永远都是挑剔!

  所以,爸爸妈妈要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和时间,给他们信任,相信孩子的能力。只要爸爸妈妈的心态改变了,那么曾经的烦恼也就逐渐消失了。

  2、多替孩子进行着想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的感受不是爸妈的感受,所以多替孩子着想一下,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才能明白他们的感受。比如说,很多爸妈看到孩子跟别的小朋友发生纠纷,心里就很难平静了。如果自己孩子是主动攻击并且常常占上风的那一方,爸妈一方面可能会因为孩子的不吃亏而窃喜,另一方面就会因为孩子富于攻击性而担忧。如果孩子总是处在被欺负的那一方,爸妈也一样犯愁,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哎呀,宝宝这么窝囊,长大后该怎么办呀?我要不要教他进行还击呢?

  实际上,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两个孩子刚刚还打得不可开交,一转眼又亲密无间地玩到一起去了。打架、闹矛盾,实际上是孩子在学着交往,甚至是他们游戏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的“欺负”、“受欺负”、“窝囊”更多的只是爸妈本身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很多事情都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

  3、努力改变自身心态

  试着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事物,包括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表现,努力地从中找到令爸妈欣慰的地方。如果爸爸妈妈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那么孩子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变得积极乐观起来,在各方面都得到快速的成长。

  4、要积极地面对挫折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因为各方面能力有限,他们会很容易地产生挫败感。这时,如果爸爸妈妈非要强求他变得坚强而故意给施加很多压力,这样会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压垮了。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只是挫折教育的重心不是让孩子经受挫折,而是引导他们从挫折中找到成长的力量,学会更好地去面对挫折。

  比如孩子刚学会搭积木的时候,可能搭两三块就倒了。看到这一情景,孩子可能会难过甚至放弃再玩积木。这时候,如果爸爸妈妈硬要锻炼他的抗挫折能力,逼着他非得坚持下去,那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效果。

  你们可以试着这样做,当孩子搭的积木倒了时,说:“哎呀,好不容易搭好的‘大高楼’倒了,真是太可惜了。但是你听听,积木倒下去的声音很好玩啊!那我们再努力搭一次高的,听听高楼倒塌的声音好不好?”这样一说,孩子就会从搭积木中找到积极的一面,并且用快乐的情绪来应对积木的倒塌,他们会这样对自己说:积木倒了没关系,我可以重新再搭。这样,孩子就知道如何换个角度去看待挫折,在挫折中得以成长。

 

来源:婴幼儿教育网

声明:发表此篇《别总替孩子看世界 盲目替孩子做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137
0
0
分享
评论
(0)
0.0395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