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劳动节到了,不出意外的话,全国各地以放假休息的形式欢度劳动节。
小时候,我有个疑惑,劳动节为什么不去劳动呢?
我侄儿15岁了,长得高高大大,上八年级,暑假自告奋勇要去打工,就是想体验一下劳动挣钱的生活。
结果找了一天也没人愿意用他,年龄小,属于童工,国家不允许。
十八岁之前,我们国家的孩子除了家务劳动之外很少接触其他劳动,被国家很细心地呵护着。
加上现在农村土地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活就更少了。
家长们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好好学习吧,啥活也不让你干。
确实如此,我们的孩子小时候劳动的经历,体验太少了,那么怎能奢望他长大能热爱劳动呢?
现在鄙视劳动的人、逃避劳动的人是越来越多,农民工主力军六零后七零后已经五六十岁了,而八零九零后宁愿送外卖也不愿去当农民工。
一些年轻人躺平的思想,享受的思想,啃老的思想越来越严重。
缺少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了勤劳节约的美德,缺少了持之以恒的韧劲儿。
社会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难,不得不继续考研考博,考各种证;
而另一方面企业工厂找不到人,用工荒。
这些社会怪象都能从教育中找到根源,无论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没有让孩子从小深刻体验过劳动教育这一重要的人生课堂。
“人生求乐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景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革命先贤李大钊对劳动的认识可谓洞若神明。
这几年我们国家在教育上开始重视体育,音乐,美术等等的教育。
据说还要利用中考手段加分,来让学生重视起来,但是怎么能忽略劳动教育呢?
从古至今,劳动创造着人类历史。劳动,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解放双手,开发大脑,才能真切感受收获的喜悦,生活的甜蜜;
体验劳动,才能培养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土地,热爱国家的情感。
记得小时候学习课文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读来亲切感人。
朱德大元帅的母亲是那样一位勤劳,节俭,淳朴,坚韧的人,正是小时候跟随母亲劳动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朱老总一生。
还有《记一辆纺车》,讲述延安大生产时期,军民开展劳动竞赛,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竟是纺线的高手,和劳动人民那样的贴心。
刘少奇也曾握着掏粪工石传祥的手,亲切的说:“我们的工作是一样的,都是为人民服务。”
习总书记也在谆谆告诫青年——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代代领导人传承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劳动基因筚路蓝缕走到今天,问问现在的年轻人,劳动的基因你传承了吗?
现实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一股脑儿都往学习成绩上使劲儿了。
内卷如同飓风,从高考刮到中考,小升初考。
父母们从来没有如现在这般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此拼命的。
人们的逻辑是赢了幼儿园就赢了小升初,赢了小升初就赢了中考,赢了中考就赢了高考,就赢了人生,就成功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
很多人会笑笑,感慨一句——天凉好个秋。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路,要几十年才能过完,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兴味,体验本身就是在成长。
许多父母,他自己的人生走得一塌糊涂,却在不断教育子女该怎么做,按自己的思维规划孩子的人生。
看起来很爱孩子,实则很愚蠢,只问一句,你的人生是按父母要求的走吗?
你的人生是父母规划好的吗?再追溯爷爷奶奶,他们的人生是曾祖们规划好的吗?
我们自以为是的人生经验只是在特定的时代,自己的得失总结出来的罢了,不能说错,只能作为参考。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考,一代人有一代人成长的过程。
用成人的功利思维去教育孩子,无异于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对他以后的人生影响巨大,童年少年时期美好的体验多,这份美好会成为他一生的财富。
作为家长,别眼睛只盯着成绩和孩子说话,我们问孩子最多的话大概就是,考试了吗?考了多少分,第几名?孩子烦不烦!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小学初中考多少分,而是如何做人做事。
写到这里很多人无所适从,因为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鸡汤文太多了,这样做有道理,那样做也不错,究竟该怎么办呢?
那就从最基本的起吧,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最基本的什么?
我觉得第一是要学会劳动,一个四肢健全的人不劳动,是被人看不起的。
有些父母溺爱孩子到到什么程度----“咱家有的是钱,没有工作我们养你。”
你这个思想不是断子绝孙的思想吗?
你现在养他,他的孩子将来谁养,他的儿女会看得起这样的废物爹娘吗?
父母爱子女,为之计深远。
学会劳动,自食其力是人生第一要务。
第二是学会学习,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书本知识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人生最初的学习。
目的是开阔思维,发展智力,拓展见识。
但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学习是进入职场后的学习,这个阶段的竞争就把学历放一边了。
你以前所有的高分光环都不算什么,你适应能力强,学得快,动手能力强联系实际,你就进步得快,晋升的机会就多。
这一阶段的学习比第一阶段更重要,动手能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所以,不仅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学会动手,我们的双手不是仅仅会捏笔杆子就行了。
一个人抓住两点,学会劳动,学会学习,这两样不丢,生活不会差到哪里。
现在年轻人不婚,晚婚意愿强烈,离婚率持高不下,年轻人家庭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等等。
许多不良媒体在渲染年轻人现在活得多么不容易,房贷压力山大,生活成本高。
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对,是你对生活标准的期望值高于你自己的生活能力才产生这么大的压力。
你的能力不够,还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工作,一个月就挣几千块钱,却要买一百多万的房子,不得不贷款,向朋友借债,厚脸皮向父母要,你活着能不累吗?
生活标准总是往上看,个人能力总是往下看,抱怨这抱怨那,一肚子怨气。
很多年轻人的钱都扔在过度消费上,家里杂七杂八堆满了不实用的东西,最后都变成垃圾、废品变卖。
我们六零七零后没有喝过奶粉,一年才穿一件新衣,也从来没有带过尿不湿。
我们六零七零后不喝名牌奶粉能长大,那么现在孩子不喝名牌奶粉就长不大了?
我们的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现在的孩子就穿不得了?
我们的孩子不戴尿不湿能长大,现在的孩子不带尿不湿就长不大了?
这些思想的根子我觉得就是个人享乐思想大于社会责任,归根结底是教育出了问题,不是人的问题。
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不想让孩子吃苦的思想特别强烈。
很多家长努力想让孩子过得“体面”,从吃穿上包装孩子,这些现象在一些农村家长心里很严重。
父母在工地吃着萝卜就咸菜,却给孩子买名牌衣服,爷爷奶奶更是是要什么给什么,吃什么买什么,生怕孩子受屈。
孩子从小在一种保姆式,温箱式的环境中长大,对生活的认知不真切,对脏的苦的累的体验少之又少,对香的甜的则趋之若鹜。
然而真实的生活则充满了酸甜苦辣,小时候没有这些体验,长大了就缺少应对这种生活的承受能力。
因此,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多给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少给些无用的学习的压力;
多给孩子生活上的苦累,少给物质上的满足,他才能一天天坚强起来,健康成长。
小时候多流些汗,多吃些生活的苦,就会增长更多精神上的钙质,就不会是软骨头。
李子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小时候吃的苦太多了。
是爷爷奶奶给了她精神上的鼓励,使他能够坚强乐观的生活下去,你看视频中她劳动的动作多么娴熟,老练。
没有小时候的亲身体验,没有吃苦的精神她是无法做到这种境界的。
所以,李子柒也是无法模仿的。
跳水皇后郭晶晶嫁给香港富豪霍启刚之后并没有养尊处优,而是依旧保持朴素本色,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
养儿女也自有一套,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勤俭的习惯,关心公益,有空带孩子去地里插秧苗,学做饭。
她的育儿方法反而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一个家庭出了懒汉,家就不可能兴旺;
如果我们国家的懒汉越来越多,谈何繁荣昌盛,民族复兴?
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目标不是全民享受,而是为了激发全民的创造,创造灵感从哪里来?
从劳动中来。
那么认识到劳动的重要,说做就做起来吧,少些无用的说教,少开些空喊口号的会。
从现在起,让我们的家长,学校,全社会行动起来,切实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劳动条件。
解放孩子的双手,培养孩子做一个热爱劳动、自食其力的人吧!
白丁智库 2022-05-01 19:30
文章来源于好教师 ,作者崔小宁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