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编辑
vip1
发布时间:2022-11-24
关注

 

 

一般而言,评价目标、评价任务和评分规则是构成表现性评价的基本要素,也是设计和实施表现性评价的重要技术与规范。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的“做事”能力,即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阶能力。同时,评价目标的设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体现学习的进阶性。

 

任务是提供学生表现机会、展现学生素养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有了任务,学生才有做事和表现的动力。只有构建真实的任务情境,明确所要完成的内容,以及如何完成任务的基本要求,才能实现能力素养的发展。因此,评价任务应具有开放性,不可局限或者限制学生的任务解决思路和具体方向。

 

评分规则是表现性评价区别于一般学习评价的核心要素。评分规则将学习目标具体化并分成不同进阶水平,在有效评价学生具体学习表现的同时,还能引领学生朝着更高水平的表现前进。在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任务要求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评分规则。

 

表现性评价如何应用于劳动教育

1

评价理念

表现性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注重通过评价学生在真实劳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基本的劳动知识与能力、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水平,并为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提供依据和方向,这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评价的发展性理念。

 

2

评价目标

评价和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不能仅通过是否“出了汗”“洗了多少碗”“捡了多少垃圾”等单一指标进行量化判断,这样的劳动教育评价无法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更无法帮助学生形塑健康的劳动观。表现性评价关注在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学生如何完成劳动任务、解决与劳动相关的问题、实现预期的劳动学习目标。

 

其中,劳动学习目标统领学生劳动过程,真实的劳动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更能体现劳动与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这是劳动素养的内在要求。评分规则依据劳动学习目标形成,成为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标准,强调对学生劳动表现过程的记录,使劳动素养评定有理可依、有据可言。

 

3

评价形式

表现性评价将教学、学习和评价一体化,兼顾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教师在开展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以任务卡、工作单、档案袋等方式记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后的真实劳动表现,依据评分规则诊断学生劳动过程中的知识能力和综合应用表现,评判学生劳动素养发展水平,调整劳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参与劳动学习与实践。这就实现了劳动教育的教学评一体化。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225
0
0
分享
评论
(0)
0.0409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