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沛的物质,是如何妨碍孩子情绪发展的?
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不约而同地指出,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家境越富裕的孩子,越可能有高度的情绪问题。专业人士们的研究,让我们得以逐渐拼凑出造成富裕孩子们内心脆弱的真正根源。
经过研究发现,有两种因素的重复出现,是造成这些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罪魁祸首”。一种是“成就的压力”,另一种是“与父母的疏离”。
1.“唯分数论”的成就压力
关于成就的压力,通常来自父母的过度介入。表现为家长太过关心子女的成绩是否优异,却忽略了孩子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说,只要孩子的“历史性指标”——综合成绩足够优秀,剩下的事情父母几乎一手包办。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父母以单一指标评价,专注每一分的进展,对孩子发展创造力、应变能力及学习内驱力毫无裨益,反而为他们埋下失败的种子。
有研究显示,父母过于强调成绩和孩子变成有碍正常生活的“完美主义”息息相关。比如:孩子因为考试感到焦虑,以至于睡不着觉、呕吐或装病。
而隐藏在“完美主义”表象下,正是父母对孩子成绩过分在意,所导致的压力与焦虑的泛化。追求完美的孩子认为只要达不到就是失败,渐渐催生出了各种裹足不前的行为表现。
总而言之,当父母的爱是功利的,以外部成就为条件时,孩子因为想获得父母的爱和接纳,在这种心情的驱使下会努力去追求“完美”,而无可避免地失足注定将引发孩子强烈的羞愧感和绝望。
这道理父母不是不懂,只是更担心如果不持续干预和监督,孩子无法出人头地。
对此,美国心理医生尼尔·雅各布森(Neil Jacobson)博士提醒一个扎心的遗传学事实:“富裕的父母似乎忘记了孟德尔遗传定律,一切总会回归到平庸的中间值”。换句话说,父母自身或许某些领域拔尖且优秀,但不见得能生出同样禀赋过人的子女。
北大教授丁延庆以及同为北大毕业的妻子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两位“学霸”家长才渐渐接受了女儿的普通。
2.“无处不在”的亲子疏离
说到另一项影响孩子情绪发展的一贯特质,是与父母疏离的关系。研究显示,富裕青年整体相较于寒门子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比任何其他人群的青少年更不亲近父母。
当家人簇拥在孩子四周,为什么青少年还会觉得疏离呢?
玛德琳·莱文的一位名叫凯尔的小来访者,对此有着非常精准的形容:“好奇怪,我觉得我妈妈好像无处不在,又像是处处不在。”
两者看似矛盾, 背后却隐含着密切的关系——“无处不在”是指父母侵犯了原本属于孩子的领域;“处处不在”反映了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也就是说,虽然物理距离上,严格管控或过度干预的父母与孩子格外近,但“无处不在”的举动,无疑使孩子自觉或不自觉地拉远了与父母的心理距离。
在这种状态下,很难让孩子感受到关心,这也意味着在家庭中往往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亲子时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裕家庭的父母经常低估了自己的这种“缺席”对子女成长所造成的影响,并且高估了孩子感受到的与自己亲近的程度。
既然已经清楚辨识了这两个成因,我们也能够“顺藤摸瓜”找出父母教养层面的解决办法,用这把钥匙帮助孩子回归正轨,逐渐成长为一个情绪健康的成年人。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