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任何关系,分享欲的丧失,常常都是关系变淡的开始。
呵护孩子的分享欲,就是对亲子关系最好的维护。
——鹿妈
◆ ◆ ◆
很多朋友都跟我说,看完后很担心,想和孩子聊一聊,但孩子平常压根不爱跟父母聊天,你说轻了她敷衍了事,说多了又怕嫌烦。
到底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呢?
看到这,我想起来最近很火的一个词——分享欲。
网上很多人都说分享欲是最高级的浪漫,没有了分享欲,也就失去了爱。
就像热搜里的那句话,相册里的日常发给了谁,生活就给了谁。
但其实,分享欲同样适用于婚姻和亲子关系中。
傅首尔曾经说过:
“分享欲就是两个人的基点。 如果你遇到一个人他什么都不想跟你分享,那你们俩就相当于没有关系。 两个人都没话说了,亲密关系也就走到了尽头。”
无论任何关系,友情、爱情还是亲情,分享欲的丧失,常常都是关系变淡的开始。
想一想孩子小时候,对父母都是百分百依赖,像个小麻雀一样围在父母身边,唧唧喳喳,无话不说。
他们会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所有事情,幼儿园和谁玩了,做了什么游戏,吃了个很好吃的小点心,路上看见两只小狗打架,和好朋友争论谁的妈妈更漂亮......
看似孩子总说一些没有营养的废话,其实,恰恰体现出这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最放松,也最幸福。
但,孩子长大进入青春期后,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跟自己没话说了:
“今天学得怎么样?” “还行。” “没和同学闹矛盾吧?” “没有。” “要好好学习。” “知道了。”
然后,就没然后了。
曾经有一项针对2087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26.73%的人表示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人是父母,并且这一比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其中,中学生首选“和同学、好朋友说心里话”的比例为57.54%,小学生为42.89%。
孩子的分享欲是如何一点点丧失的呢?
我想,大概是每一次表达自己的想法后被否定吧:
“这有什么用?有这时间不如多看会书。”
大概是每一次渴望关注时而被敷衍、忽视甚至是指责吧:
“烦不烦,没看见我在忙吗?” “乖,自己玩去。”
大概是每一次无休止的唠叨或挂在嘴边的大道理: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走路要看着前边的,不要总是左顾右盼,早就跟你说过嘛......”
后来,为了避免不被理解、被伤害,或是为了避免和父母产生观念上的冲突,孩子开始选择性的和父母分享,报喜不报忧直至慢慢的喜忧都不报,最后无话可说。
所以,我们总抱怨孩子不和我们说,可事实上孩子曾经不止一次开过口,是我们一次次用错误的沟通方式堵住了孩子的嘴,磨没了孩子的分享欲。
而没有分享欲的亲子关系,注定是一场单方面的追逐,前期是孩子在追,后期就变成了你在追。
分享欲是婚姻的保鲜剂
我们常说,婚姻中最大的困境就是无话可说。
感情的破裂往往是从沉默开始的。
还记得去年热播综艺《再见爱人》里的郭柯宇和章贺吗?
两个人的婚姻之所以走到最后,很大原因是双方完全没有分享欲。
两个人选择结婚的原因,都是因为到了结婚的年龄。婚后也没有因为另一方的加入而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状态。
由于习惯和作息不同,两个人的生活几乎没有交集。一个白天活动,一个享受夜晚。
最让人窒息的是,两个人之间完全没有共同语言。
章贺说他不明白,为什么郭柯宇和他在一起时很沉默,不怎么说话,但她独自和朋友在一起时,又是完全另外一种样子,风趣又幽默。
而郭柯宇的回答是:我的世界他不懂,他的世界我也不想去。
没有沟通的婚姻,就像一潭死水。
但你不说,他怎么会懂?
你不问,她如何会说?
任何关系,都不是靠一方来维持的,都是双方努力的结果。
尼采曾说:感情生活犹如长期对话,能始终有话说的人,才能真正走到最后。
爱情的副产物本来就是废话。
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哪有什么历久弥新的感情。
当爱情消退后,有的也只不过是柴米油盐、花草虫语我都想说与对方的习惯。
好的婚姻是什么样子的?
不就是我愿意和你说废话,而你也愿意听。生活上相互搀扶、精神上相互分享、交流。
当夫妻之间的分享欲越浓,感情就会越好。
你把你的琐事告诉我,我把我的脆弱展示给你,这不就是夫妻之间情感的流动吗?
如何保护家人之间的分享欲
家庭中要想保持对方的分享欲,其实也是有方法的。
1. 学会倾听
其实,大多时候大多数父母,都不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带着成人理性的头脑去听,在听的时候,大脑忙着高速运转,忙着分析、评价,把自己以为正确的认知强加给这个人。
不妨自我对照下,我们真的有“听”孩子说话吗?
孩子兴冲冲地跑过来:
“妈妈,我发现了一块特别奇怪的石头,你看像不像乌龟。” “在哪儿捡的啊,脏兮兮的,扔了,赶紧回家洗手吃饭去!”
孩子把腿磕破了,抱着腿疼得直哭:
“我说什么了,让你慢点,看着点,不听吧,这下知道疼了吧,长记性了吧!”
我们总是「来不及」听完孩子分享的趣事,就「等不及」告诉孩子你想传达的内容。
真正的听,是一种简单的、单纯的接纳。
说白了就是,不带有任何评判去倾听,心理学叫“无条件积极关注”。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怎么说,才能让孩子听进去”。
但是,你只想表达自己,甚至强迫孩子接受你的观念,天儿都没法儿聊,谁又愿意听?
当孩子的感受总是被否认或者忽略的时候,他们会感到难过和愤怒,信号也就自动断开了,慢慢就不说了。
如果你“听对了”,完全理解了孩子的心思,信号就连上了,也为进一步沟通创造了条件。
更何况,有时候分享,并不是要你反馈结果,其实,就是你愿意听就好了。
2. 积极回应
保持分享欲的重点就在于,要积极的回应。
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另一半,打击分享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冷漠和敷衍。
你兴高采烈的跟老公分享:“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场、去游泳、去XXX吧”,他永远回你“人太多、太累、有什么意思?”
你出门回家,说“给孩子带杯冰沙吧”,他一脸鄙视,“一块冰磨碎再加点廉价的甜品,成本2块卖你20,你的钱真好骗。”
孩子兴高采烈的分享着自己学校的事情,你忙着手头上的事情,随意回了一句“哦,是吗。”
孩子画完画拿给你看“妈妈,看我画得好看吗?”
你抬头瞄了一眼说“嗯,好看”。孩子想要介绍内容的热情,也被漫不经心的话语瞬间浇灭。
夫妻/亲子沟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住对方的分享欲。
即使你现在在忙,也可以微笑的告诉孩子“宝宝,我现在在忙,一会妈妈再好好听你今天的故事,认真欣赏你的画”。
其实,无论是伴侣还是孩子,当他们向你分享时,本身是一种邀请,就是我邀请与你建立连接,希望你可以了解我,参与到我的生活中。
而且,人们在分享时都会有一个预设的积极结果。
我希望在我和你分享我的生活时,你是无条件接纳的,必要时提供情绪安抚。
因为一方期待对方积极回应时,却受到了否定、打击等消极的态度时,会比从一开始就不抱期望更难以接受。
但,当你公事公办,忽略分享者的感受,只用对错来衡量。
对方期待积极的回应,结果却收到了否定、打击、消极的回应。
那分享的喜悦会转变为暴怒,之后冷却成失望,甚至是怨恨。
在亲密关系中,这是非常可怕的。
就比如,前段时间女儿告诉我班里两个男生都说喜欢她。
如果我的反应是如临大敌,告诉她千万不能早恋,要离那两个男生远一点,或者反应过度,让老师给调座位。
我想,以后她类似的事情都不会再和我们说。
正是因为平时她各种小事儿、坏事儿、错事儿都没保留地告诉了我们,而我们没有回以否定、打压、责难,日常小事中累计下的信任感,才让她愿意分享更多、更难、更隐秘的“大事儿”。
其实,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的相处方式,是一种爱的双向输入输出。
跟孩子或伴侣聊天的技巧,其实就是减少「用力」,克制你那控制不住的表达欲和控制欲。
TA可以随意和你分享自己的事情,不用担心受伤害或被否定。
我一直觉得睡前全家一起聊点废话,是家人之间情感最好的维护。
和伴侣聊聊白天公司的趣事,上下班路上看到新开了的那间店。
和孩子聊聊和哪个同学玩得最多,他们都喜欢玩的游戏有哪些。
大家一来一往的分享中,更深入了解彼此,感情上可以更亲密。
而孩子通过父母的分享,也更了解父母,这让孩子也会更有安全感。
来源:女儿派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