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经在演讲中,提过自己遇到的一件趣事。
她冲孩子笑笑说:
“谢谢你,奶奶知道了。”
李玫瑾教授说,从这一句话,就能知道这个小男孩不光是妈妈在带,家里爸爸、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一定有参与育儿。
因为这个孩子话多而且不认生,说明平时他身边一定有很多人,经常跟他说话。话多的孩子,多数都是这种情况。
她还让大家做一个小实验,如果单位里或朋友家有3岁左右会说话的孩子,你走到孩子身边,跟孩子说:
那些虽然有点害羞,但还是叫了阿姨的孩子,至少是2个的亲人带大的。
那些始终低着头,不怎么跟人打招呼的孩子,基本就是家里一个人在带。
这些孩子平时跟人对话少,语言输入的不够,所以表达不出来。
话多的孩子和话少的孩子,随着时间的增长,差异也会越来越大。比如:
在认知能力方面:话多的孩子会比话少的孩子思维更活跃;
在性格方面:话多的孩子更容易偏外向,话少的孩子偏内向;
在人际交往方面:话多的孩子更容易找到朋友,话少的孩子相对慢热。
李教授在演讲中提醒:
“孩子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是金。”
如果想让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更懂交流沟通,就一定要父母双方都参与育儿,并且多跟孩子说话。
李教授这个结论虽然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但的确能在不少孩子身上得到验证。
有些孩子不爱说话,不能全怪孩子,因为这有可能是父母造成的。
很多父母,会因为孩子一时的不会表达,嘴巴不够甜,在亲戚朋友面前不会叫人,而觉得孩子丢了自己的脸,所以会加以指责。
如此一来,父母当众的责骂会让孩子感到羞耻,更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而父母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敢说话,不敢大胆的去沟通交流。
身边有位性格较为内向的朋友,曾对我说起过他的小时候。
因为性格内向,不懂得表达,所以总是让他妈妈在人前“很没面子”,所以总是会受到妈妈的指责
“你怎么这么笨,叫个人都不会!”
之后变得越来越不敢说话,更多的时候都选择沉默,因为害怕说说话,害怕遭受妈妈的责骂。
由此可见,孩子之所以不喜欢说话,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教育脱不了干系。
一些生来内向的孩子,不仅是不懂得表达,更是羞于表达。
所以,他们没有性格外向的孩子活泼、开朗,有时候没有更讨人喜爱。
但是,性格内向并不是一个缺点,相反,这也是一个特点。
曾有美国教育学家做过一项实验:在100个受测孩子中(平均年龄为8.6岁),在与陌生人打招呼时,有80%的孩子都会有意或无意的稍微后退。
所以,对于孩子的内向性格,家长应该给予理解,因为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
我们平时跟孩子聊天,也可以多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让聊天更高效。
我们在跟孩子聊天的时候,可以多用一些敞开式的提问,促进孩子去想、去说、去思考。
从一粒米能聊到“粒粒皆辛苦”、能聊袁隆平、能聊杂交和转基因;孩子问路边是什么树,能聊到树的具体名称、果实和种子;看到阳光,能聊温度高低、聊光合作用、聊恒星行星……
聊天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无论父母知识储备如何,只要愿意,多多少少都能跟孩子延展出很多有趣的话题或者故事。
3.跟孩子共情,启发孩子表达
我曾看过一个视频:女孩因为爸爸喝了她的汽水,非常不开心地哭了,爸爸通过聊天,教女孩如何处理情绪。
而交流中,女孩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感受,爸爸就代她说出来:
爸爸又说:“我没经过你同意喝你的汽水,这是我不对。可你要告诉爸爸你的感受,把不舒服说出来。”
无论孩子是什么情绪,充分关注孩子感受的聊天,都能说到他们“心”里去。这样的对话,才会对产生好的效果。
《哈佛通知教育红皮书》说通识教育要培养四种能力,其中有一项就是
“交流思想的能力”。
我觉得让孩子习得这种能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我们父母多跟孩子聊天。
当父母愿意把自己讲给孩子听,也愿意倾听孩子,他就已经得到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