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在工作中时常会遇到孩子情绪波动大,不配合教学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们在想些什么?这和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我们对儿童心理学有一些了解,那么,不仅在日常教学、育儿中能更清晰地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孩子,也对我们了解自己很有帮助。
今天,我们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个经典研究。准备好了吗?开始走进儿童心理学的神奇世界吧。
孩子对你是否是安全型依恋?
—艾斯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
我们将孩子最初经历的关系称为“依恋”,根据依恋理论,我们的成人关系很大程度上重复着几个月大时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正因如此,心理学家会对我们与最初的主要抚养者之间形成的第一段关系极为关注。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艾斯沃斯基于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恐惧,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实验,来测试婴儿在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情境下的反应。
#
实验内容
实验者将婴儿和抚养者安排在实验的房间里,随后离开。标准的操作程序分为七个步骤:
1.当婴儿探索房间的时候,抚养者什么都不做。
2.进来一个陌生人,前一分钟什么都不说,之后开始和抚养者说话。再过一分钟,陌生人开始接近婴儿。
3.然后,抚养者尽量小心地离开房间,这时候,房间里只有婴儿和陌生人。
4.抚养者回来安抚婴儿,然后再离开。
5.婴儿一个人在房间里。
6.陌生人进来,开始和婴儿玩。
7.抚养者回来,陌生人离开。
随着实验的进行,这些情境对于婴儿来说,越来越陌生。最开始,婴儿只是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然后陌生人进来了,然后陌生人开始和他们说话,最后连抚养者也看不到了。婴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
实验结果
根据在母亲回来后婴儿的反应,分析得出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
这种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很有安全感,在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会有些沮丧,但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就会很开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静。深入的研究显示70%的婴儿属于这个类型。
回避型依恋
这些孩子对抚养者没什么兴趣,但当抚养者离开房间的时候会大哭。奇怪的是,当抚养者回来的时候他们也不觉得高兴,总是转过身哭着就爬开了。大约2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抗拒型依恋
这些婴儿最开始不想离开抚养者去探索新环境。之后,和不安全/回避型一样,当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他们会大哭,抚养者回来并想靠近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抗拒。他们看起来很生气。大约1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以后的研究又确认了另一种不安全依恋类型:
混乱型依恋:这些婴儿没有固定的模式:他们看起来总是害怕抚养者,并对其感到迷惑。对婴儿来说,压力经常过大。这种依恋类型和抚养者抑郁或者儿童虐待有关。
#
分析思考
为什么婴儿会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往往更自信、 更多朋友、成人阶段的关系更好。
安全型依恋被认为和抚养者的这些特征有关:
感觉敏锐而有责任心
鼓励双方的互动
温暖和接受的态度
那些明显与上述特征相反的行为或态度更容易导致不安全的依恋类型。还有研究发现婴儿的气质(性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研究者认为依恋类型会导致很重要的社会性、情绪和认知方面的结果。有些研究者认为婴儿早期的依恋越积极,他们长大后就可以更成功地离开抚养者。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