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
vip1
发布时间:2022-08-11
关注

如果孩子开始沉迷游戏,成绩下滑,你会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改变?
 
最近看到的一则视频,很有启发性,分享给各位家长。
 
这段视频,来自正在攻读北大心理学博士、曾作为嘉宾上过央视《开学第一课》的奕戈。
 
他在视频中讲述了自己初中时,那段沉迷游戏、成绩一落千丈的经历。
 
在最低谷的时候,他的父亲没有责骂他,而是做了这样几件事,不仅让他摆脱网瘾,还帮助他成功逆袭,考上北大。

 

 
首先,严于律己,用自身的榜样带动孩子自律。
 
全家断网、断电视,严格限制他玩游戏的同时,父亲以身作则戒掉了手机电视。每天他在屋里写作业,父亲就坐在屋外看书。
 
其次,从初三到高三全程陪读,给予孩子关心和支持。
 
父亲做起了后勤队长,用心陪伴他的成长和学习,帮他疏导压力,调节不良情绪;和他一起面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成为他坚强的后盾。
 
最后,不断学习,做更好的父母。
 
父亲一有时间就学习与教育有关的知识,比如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并且认真做笔记,每天睡前和儿子分享所学;把孩子当成朋友,平等交流,从不一味地说教。
 
在父亲这番努力下,奕戈终于重新爱上了学习,步入了正轨。
 
看完他的故事,我深深感到:有一个成长型父母,实在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01

 

 
生活中,家长们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希望孩子成绩优异、全面发展。
 
然而优秀的孩子总是少数,育儿有方、淡定的家长也是神话般的存在。
 
我们更常见到的是,焦虑的家长和疲惫的孩子,并伴随着亲子关系危机:家长们绞尽脑汁督促孩子努力、自觉地学习,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却又不得不带着压力和痛苦一路负重前行。
 
前几天,就有一位高中孩子的家长在群里求助:
 

“孩子暑假在家整天玩手机、打游戏,根本不学习,一说他就开始吵架,该怎么办?”

 
再看看那些优秀孩子的父母,谈及教育心得的时候,几乎都是统一的回答:
 

“其实我们也没做什么,全靠他自觉。”

 
这两类截然相反的教育现状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区别:家长是只顾着往孩子身上投入,还是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简而言之,父母自身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要重要得多。
 
这个结论,也曾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教育部开展的一项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长期跟踪研究,得到了验证。
 
成长型父母,会以要求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
 
这样的言传身教,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与信任,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向父母看齐,养成好习惯。
 
成长型父母,充当的不是监督者、鞭策者、操控者的角色,而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伙伴。他们不会逼着孩子取得好成绩,而更关心孩子的生命状态,是否开心、自信,并经常给予孩子鼓励。
 
这样的相处模式下,亲子关系良好,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支持,内心充满力量。
 
另外,成长型父母,自身状态良好,不会经常焦虑、并把这种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于是家庭氛围通常是宽松、自由,民主的,孩子能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这种家庭环境,更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有利于培养出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孩子。
 
0

 

 

如何做成长型父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1)学习教育知识,懂得反思和调整教育方式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现实生活中,从事任何一项职业,都需要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而唯独成为父母,却没有任何硬性要求。
 
能否用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养育孩子,全靠父母自身的觉悟和学习能力。
有多少家长,还觉得孩子内向就是没用,不愿意分享就是自私?
 
有多少家长,还是习惯于用父母的权威压制孩子,却不懂得孩子虽小,同样需要尊重和理解?
 
一般来说,越是不学习、不成长的家长,思维越是固执、僵化,凭本能来教育孩子,影响孩子的一生。
 
事实上,孩子的成长、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如何教育孩子,也是一门有技巧、需要智慧的课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进入秩序敏感期和物权敏感期,有一套自己的规则,也不喜欢分享,强调“这是我的”、“我来做”。
 
了解孩子这一发展规律的父母,就会在适当的范围内,尊重孩子的秩序感和物权,不会强迫孩子分享、非要让孩子听自己的。孩子可以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内心安全感充足,自我发展良好。
 
而不懂得学习的父母,则会想当然地以为孩子是故意不听话,于是简单粗暴地“压制”孩子,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建构,对孩子的成长必然是不利的。
 
再拿亲子关系来说,懂得学习的父母,会主动学习亲子沟通的方法,明白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于是亲子关系越来越好,孩子的教育也更加得心应手。
 
但不懂得反思和学习的父母,往往会有一种傲慢心理,喜欢端着做父母的架子,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孩子沟通,动不动就朝孩子发脾气,亲子关系自然越来越差。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那些能够教育出优秀孩子的,无一不是懂得反思、不断学习的父母。
 
因此,要想真正对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家长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知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方式,这也是家长自身的二次成长。
 
(2)坚持自我学习和成长
 
去年,湖北襄阳一位妈妈一边带娃一边靠业余时间考上研究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据了解,这位妈妈在一所高校做行政教师,生娃返工后她发现身边的同事一个个学历高、能力强。为了提升自己,她决定考研。
 
作为职场妈妈,她要花更多时间工作和陪伴孩子,因此只能在晚上孩子睡着后抽时间学习,常常学习到凌晨。就这样备考一年后,她顺利考入武汉大学电影编导专业。

 

 
网络评论里一片赞叹的声音,同时也有一些网友说:
 

“都当妈了,就没必要折腾了。”

“有这个毅力,还不如花在教育孩子上。”

 
对此,她在采访中说了这样一番话:
“这个社会可能有很多声音都说女性就应该在家里。
但是做了母亲以后,我就想成为孩子的榜样,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孩子。”
 
现实生活中,多少父母,在有了孩子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把全部的期望和未实现的人生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自己对待工作敷衍了事,没有追求,下班回家瘫坐沙发、无所事事,却一个劲地“鸡娃”,想要孩子变得优秀、完美。
 
自己不学习,成天玩手机、追剧,却批评孩子不看书、不爱学习·····
 
教育最糟糕的状态,就是父母自己不读书,不成长,却拼命要求孩子。
 
陶行知先生曾在《教育的真谛》一书中提到“以教人者教己”,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
 
作为父母,你想在孩子拥有怎样的品质、习惯,自己先做给孩子看;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努力成为那样的人。
 
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而且,不光是为教育孩子考虑,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兴趣爱好、自我,不应该随着孩子的降生而终结。终身的学习和成长,才能最大限度地活出生命的精彩。
 
当家长自身的状态好了,内在能量充足,也会给孩子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正如著名主持人杨澜所说: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我也曾困惑于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每次收拾行李准备出差时,就觉得做了一件特别对不起孩子的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觉得,对一个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父母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们如此的充实,见到这么大的世界,带回来这么有趣的故事。而且,他们能够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一些指导。
你怎样去做人,你的态度、你的行为,孩子都会尽收眼底。”
 
因此,我们鼓励每一位家长做成长型父母,通过以身作则的教育,不光能够引领孩子走向优秀,更是对自己人生负责,为自己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1178
0
0
分享
评论
(0)
0.0467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