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
vip1
发布时间:2022-08-10
关注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应该是过度的保护和控制,而是适时放手和尊重。
——虎妈
作者 | 妙黛有言

来源 | 妙黛有言(ID:miaodaiyouyan)

上周末带着孩子去朋友家玩,两个小朋友玩得非常好。
到了吃饭的时间,我朝屋里喊了一嗓子:你们两个洗手吃饭了。
接着就听到屋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你干嘛去?”

 

“我妈妈喊我洗手吃饭了。”

女儿自觉地出来吃饭,我给她盛好饭再给个小勺,接着就啥也不用管了。
朋友看到后惊呆了,赶紧把自己的儿子拎出来说,“你看看人家,都会自己吃饭了,再看看你。”
她的儿子就像没有听到他说话一样,拿着玩具就又去别的地方玩。
朋友一边拿着小碗追着孩子喂,还一边絮絮叨叨地指责孩子:四岁了还不会吃饭,将来娶媳妇是不是还得你妈跟着你喂饭去呀!
后来觉得追着孩子喂太累了,就拿出“杀手锏”——iPad,孩子看着动画片,她一边接着喂饭。
等大家都吃饱之后,朋友把儿子叫到旁边说,“下次必须自己吃饭,知道了吗?再不自己吃饭,我就饿着你!”
下次的结果可想而知,他们一家人还是会继续追着孩子喂。
喂饭的同时,还在指责孩子不懂事。
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是孩子不懂事,还是大人不懂事。
父母一边斩断孩子的翅膀,一边还期待他们能长出翅膀。
一边束缚着孩子的双手,还幻想着自己的孩子能心灵手巧。

 

武志红曾经说过: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三步:
1. 不断地指责孩子;
2. 帮他做了所有事;
3. 再次指责说教。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获得一种很重要的东西,叫做自我效能感
简单的说,就是我觉得我可以,我能行。
父母用“指责——代替——又指责”的三明治方法,直接剥夺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次指责,让孩子觉得“原来我的父母不信任我”。
父母代替孩子做事情,让孩子觉得“原来我真的不行,离开妈妈什么都做不了”。
紧接着第二次指责,让孩子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下一次也一定做不好
否定+包办,就是父母给孩子的毒药。
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一个叫锡坤的小男孩,他是一个淘气包,简直调皮到不行。
把摆放好的玩具弄乱,把鞋子扔到很高的垃圾桶里。
在家里,他也会做各种“科学小实验”,比如把挂面放在盆子里点燃。
老师和妈妈也都表示很尊重,没关系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阶段。
可是,妈妈的尊重只是表面的,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她的焦虑呈现了出来。
锡坤动手能力强,妈妈就觉得这不行呀,当科学家是好事,但人际关系也要处理好。
于是给他报了语言班、夏令营,还事无巨细地告诉他要穿什么衣服,说什么样的话。
四年级的时候,锡坤爱上了魔术。
妈妈又是表面支持,背后却深深担忧,害怕孩子变魔术将来养不起家。
妈妈用行动在否定着孩子的一切,又用行动替孩子包办着一切。
十年后,锡坤的眼睛里没有了光。
妈妈的存在,让他既依赖,又厌恶。
耶鲁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关于控制感的研究,他们在一所养老院,随机选择了两层楼的老人。
四楼的老人和二楼的老人生活的环境和福利都是一样的,唯独不同的是,四楼的老人可以获得对生活的额外控制权。
比如说,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房间怎么布置,摆放什么鲜花,看什么电影等等。
二楼的老人同样可以在房间摆放鲜花、看电影,但是只能工作人员来确定鲜花和电影的种类。
四个月后,再次回到养老院,研究结果发现:四楼的老人比二楼的老人快乐,活泼,而且去世的人数,也比二楼的少。
这个实验说明,想要让一个人乐观,快乐,有能力自己生活,那就要给他足够的掌控感。
即使孩子的能力有限,可他们需要的掌控感却并不比大人少。
小到自己吃饭穿衣,自己动手做一个手工,都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只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真正动手做的事情,才能让一个人更加满足。
还有一个经典的实验,同样能说明这个问题。
大家听过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吗?
简单来说,就是把狗关在笼子里,铃声一响就给狗电击。
多次实验后,即使把笼子门打开,狗狗也不会出去,而是趴在原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否定+包办”家庭的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眼睛里没有光了。
因为他们在多次的“电击+无处逃走”中,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他们知道,自己逃不掉了,那就只能默默忍受。

 

父母之所以会用“否定+代办”的方式,是因为他们害怕孩子自己做不好。
害怕孩子吃不饱,所以就干脆追着喂饭。
害怕孩子太磨蹭,所以就干脆代替操作。
这些事情的确可以代替,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代替不了的。
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跌跌撞撞成长的过程,家长帮他们走过的,他们是要还回来的。
我们发现,那些从小被追着喂饭的孩子,长大后基本上不爱吃饭。
那些从小父母给穿衣服的孩子,长大后自理能力很差劲。
然而长大,父母往往会再次指责孩子,你为什么跟别人不一样,你为什么能力这么差。
孩子不仅自理能力被摧毁,自信心也随之被摧毁。
他们自己都会觉得:我是个连吃饭这样的事,都做不好的人。
一个孩子被毁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同样,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要学着,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第一,凌乱一点没什么
我曾经听过两位老人的对话,其中一个奶奶说:“我们家都是喂饭,她自己吃的乱七八糟的,不好收拾。”
另一位奶奶说:“那必须得喂呀,等她自己吃完都凉了。还不如早点吃完收拾好,该干嘛干嘛去呢。”
这就是很典型的心态,“怕麻烦式养孩子。
追着喂孩子,才是真的懒。替孩子做事,才是真的惰。
让孩子凌乱着长大,没什么不好的。
他们只有经历了那个凌乱又磨蹭的过程,才能变得干净而又轻快。
第二,记住原则,无求助时不援手
很多时候,家长只要看到孩子慢了,就赶紧上手去帮孩子。
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孩子要上学去了,但是拉个拉链半天也拉不好。
真想一把过去,用几秒钟时间给她弄好,赶紧出门。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问一句“需要帮助吗”?
需要的话就帮她,不需要的话就走开,眼不见为净。
这也是我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的原则,孩子没有求助的时候,没必要主动上手。
第三,给孩子一点掌控权
一些我们觉得不起眼的小事,孩子会觉得非常有意义。
他们自己做一个歪歪扭扭的手工,自己选择一件喜欢的礼物,都能让他们欣喜不已。
我曾经带着女儿去一家小商店,告诉她可以随便选一件东西。
她选了一个桃子形状的解压球,我本以为她买回家不会玩。
没想到她每天晚上睡觉,都要抱着桃子睡。
而我主动给她买的那些玩具,反而很快就没有了什么兴趣。
这区别就在于,自己选择的,自己可以掌握的东西,就是更香一点。
成就一个孩子,是一件漫长的事情。毁掉一个孩子,同样是漫长的过程。
但只要你现在开始改变,那就不晚
来源:男孩派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1177
0
0
分享
评论
(0)
0.0518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