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2点多,我收到了堂嫂一条长长的微信。
她女儿今年初二,两个人的关系最近愈发紧张。
母女俩平时说不了三句话,要么大吵一架,要么就是女儿单方面对她使用“冷暴力”。
这次,两个人也只是因为“睡前的一杯牛奶”,就闹得不欢而散。
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把台灯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内心还是焦躁得难以入眠。
她问我:
“孩子到了青春期,真的没办法好好说话吗?”
但是在侄女那边,我却听到了另一个版本:
侄女说:
“不是我不想好好跟她说,而是我真的很烦她动不动就讲那些大道理。
不顺着她的意就开始道德绑架,什么‘我是你妈,我都是为你好’。
放学回家稍微晚一点,就开始盘根问底,我说真话,她还不信。
那还有什么可说的。”
在她们身上,我看到很多父母和孩子的缩影。
很多父母和孩子沟通总结起来就两种方式:
要么审问,要么唠叨。
但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需要父母的引导,却不需要父母的质疑和说教。
英国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约翰·克尔曼教授说:
“和青少年对话并不容易,这和朋友聊天不太一样。你要乐于退一步,跟着青少年的暗示走。”
想要和青春期的孩子“有话可说”,不妨用上这4个沟通法则:
1
自己人效应
心理学教授贺岭峰有个观点:
“家长要想多了解孩子,就得多暴露自己,家长暴露自己越多,孩子暴露自己也会越多。”
就像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和儿子谈早恋问题时,他上来就说:
“你太晚了,我当年比你还早一点!”
一句话瞬间就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两人从父子,变成了哥们。
然后他才循循善诱地告诉儿子:
“早恋就像青苹果,好看但不好吃,这时产生的性冲动更多的是一种生理本能,不用害怕,也非常正常。”
这个时候,儿子自然而然就把他的话都听进心里。
在青春期孩子眼中,只有和他们始终站在一起的父母,才值得被信任。
这种沟通方式在心理学上叫做“自己人效应”。
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某一方面的同一类型的人。
“自己人效应”则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之前在网上就有家长问:青春期的孩子,要怎样才会好好地、主动地跟父母沟通?
有个回答说:
“当我把你当成自己人的时候。”
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欢听大道理。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接受我们的观点、态度和教育,首先要学会“加入”孩子的圈子,成为孩子的“闺蜜”或“哥儿们”。
-
适当“暴露自己”,比如当孩子叛逆时,多说“我曾经也和你一样...” -
谈话时多用“我们...”,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责和教训“你怎么又这样...” -
学着对孩子学习以外的事情感兴趣,聊聊生活、朋友、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善于找共同话题。
2
安全阀效应
“你(以后)准备干嘛?毕业后你准备怎么养活自己?”
“你能干成什么?你跟别人比啥都没有!还想嫁个有钱人?”
“给我清醒一点,别做白日梦了。”
“以说服对方为目的的沟通,哪怕看起来再心平气和,也很容易把人的情绪逼到死角。”
①理解孩子的压力,包括学习压力、社交压力等。
②学会倾听,学会闭嘴,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③如果孩子不愿面对面沟通,我们可以给孩子写信或给孩子发微信,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永远都在。
南风效应
“你这方案简直太垃圾了!”
“你想法挺好的,但是我觉得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这里……”
“她根本就不关心我,每次不是质问就是说教,我也很烦很气啊!”
好心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