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5社会认知能力能够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
社会认知能力指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社会认知能力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在18个月大的儿童身上就有体现。比如,研究者在实验中设置了4种需要帮助的情境:研究者够不到东西,在做某件事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做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或是采用错误的方法做事情,考察儿童是否会主动实施帮助。结果发现,虽然4种情境中研究者都不会对自己所处的“困境”进行言语描述,18个月大的儿童在4种情境中都能准确理解研究者的意图,并主动提供帮助。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即使在缺乏外部情绪线索时,18个月大的儿童也能对他人的不幸产生同情。比如,一个陌生成人画的画被另外一个人故意撕毁,即使该成人没有外显的负性情绪表露,18个月大的儿童也会对“不幸者”流露出关切的表情,并对“不幸者”做出安慰行为,比如抱或拍“不幸者”。这就是说,儿童早期的同情能力并不依赖于“情绪”线索,当这种线索缺乏时,儿童能够利用“情境”线索对他人产生同情。这时的同情源自儿童的认知过程。其中简单的认知过程包括直接联系(比如,看到其他个体流血会引起观察者自身的悲伤,因为流血和观察者自身过去的痛苦相联系);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情感观点采择能力,即通过把自身置于他人的处境来推断他人的情感状态并在这种推断的基础上做出恰当反应。
以上提到的对他人意图的理解,以及情感观点采择能力都是社会认知能力的表现,其中对他人意图的理解属于心理理论能力的一种。心理理论能力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愿望、意图、信念等)的理解及在此基础上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学前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得分越高,他们越会主动分享,并且分享的也越多。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启示
这样的结果提示我们,亲社会行为和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有关,要想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一方面不能脱离其现有心理理论能力和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促进其心理理论能力和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来提高其亲社会行为表现,包括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更多地涉及对心理状态的谈论,通过让孩子换位思考、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来体会对方的需要、情感等。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