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
vip1
发布时间:2022-08-04
关注

养育过程中,最让家长抓狂的,莫过于孩子不听话、不配合的时候:

 

让孩子把散落满地的玩具收好,他一动不动;

 

让孩子早点洗澡睡觉,他一直拖延;

 

让孩子快点吃饭,上学要迟到了,他还是磨磨蹭蹭······

 

孩子不听话时,考验着家长的耐心和教育智慧。

 

大多数家长,当孩子不听话时,都忍不住会情绪失控,冲孩子发火、责骂。

 

这种方法刚开始可能还奏效:孩子迫于家长的怒火,乖乖就范。但次数多了,孩子也会对家长激烈的情绪免疫,无动于衷,甚至变得更加叛逆。

 

还有些家长,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但很快发现收效甚微,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在《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中说道:

 

“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孩子年龄小,对道理的理解有限,而且从道理到行动,隔着很长的距离,想要孩子听完道理后立即付诸实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在教育中,道理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方式,起不到关键的作用。

 

当孩子不听话、不配合时,家长不妨试试下面这几种方式,比责骂、讲道理都有效。

 

 

 

01
和孩子共情,表示理解
 

孩子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从这之后,他就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像以前那样,乖乖地听家长的话。

 

比如:孩子在浴缸洗澡玩玩具,水都冷了也不愿意起来;

 

去商场买东西,看到玩具非要买,怎么说都不听;

 

在小区玩,到了吃晚饭的时间还不愿意回家······

 

家长希望孩子做出的行为,大都是依据自己的想法,遵循成人世界的时间和节奏,但孩子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有时候和家长的想法不同,是很正常的。

 

如果家长想要孩子配合自己的安排来做事,更明智的做法是先和他共情,对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表示理解。

 

比如面对不想回家的孩子,可以对他说:

 

“你在这里玩得很开心是不是?所以不想回家。”

 

面对想要买玩具赖着不走的孩子,可以对他说:


“我知道,这个玩具看上去很好玩,你想要买回家。”

 

得到理解的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看见,情绪能够较快地恢复平静,更愿意听家长的话。

 

如果只是一味地责骂孩子,朝孩子发火,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越来越犟。更重要的是,粗暴的语言会破坏亲子关系,伤害孩子的心。

 

就像《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所说:

 
“当孩子不开心的感受遭到否认或者忽略时,通常会变得更加难过。”

 

 

 

02
学会倾听,多听孩子说
 

喜欢对孩子讲道理的家长,犯的错误就是只顾着站在自己的立场输出,想要说服孩子听自己的,不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事情,听听他的感受和想法。

 

很多时候,大人和孩子对事物的立场和看法是有很大区别的,家长不应该只以自己的感受为准绳,而忽视、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曾提醒过家长:

 

妈妈带着孩子上街玩,逛了一会儿后,孩子不愿意再走了,开始哭闹,妈妈就觉得孩子不听话,想要好好跟孩子说说,哄着他继续逛街。

 

然而当妈妈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周围的事物时,才发现孩子这个高度,看到的是行人的腿,根本看不到精美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

 

这么单调、无趣的环境,孩子怎么可能坚持得下来呢?

 

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先放下自己的成见和一堆道理,学会倾听孩子,多听孩子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家长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主动倾听他的感受和想法,才有机会了解到孩子不听话、不配合这一表面行为背后的缘由,避免误解了孩子。

 

当家长懂得倾听孩子的想法,言之有理的部分,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不是强迫他听话,孩子才有机会得到锻炼,变得更有主见、更自信。

 

家长善于倾听,鼓励孩子表达,这种民主的方式,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更容易培养出独立、优秀的孩子。

 

 

03
使用恰当的沟通方式

 

孩子听不听话,还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说话的态度和语气。

 

心理学中有一个麦拉宾法则,也是人际沟通中最底层的逻辑。它说的是:

 

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如手势、表情、外表、妆扮、肢体语言、仪态等等;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如说话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等;剩下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

 

在亲子沟通中,家长提高音量吼骂、讽刺挖苦,并不能让孩子更“长记性”,反而会让孩子第一时间对抗家长不友善的态度和语气,而忽视了话语里最关键的7%的内容。

 

反之,如果家长用比较平和、友好的态度和语气同孩子沟通,则越是能够把重要内容传达到孩子心中,孩子更愿意配合。

 

第一,多用商量的语气,少用命令、威胁的语气

 

孩子把牛奶撒到地上,比起:“笨死了,赶紧给我擦干净!”,这样的表达更好:

 

“牛奶泼在地上,路都没法走了,你把抹布拿过来,把它擦干净吧。”

 

用商量、合作的心态来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比起批评、命令,更容易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做出正确的行为。

 

第二, 多用简单、明确的提示,代替重复的唠叨、催促

 

孩子拖延到很晚还不洗澡,比起一直催他:“赶紧去洗澡!”“你洗不洗?”,这样的表达更好:

 

“已经很晚了,该洗澡了。”

 

唠叨和催促,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越来越不配合。简单、明确的提醒,更能调动孩子做事的主动性,慢慢形成自律。

 

 

 

那么,如果孩子就是故意不听话,又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来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比如:孩子一直拖延着不去洗澡;天都黑了,孩子还不愿意回去吃饭。

 

这里有2个小妙招:

 

(1)提供有限的选择

 

家长在自己期望的范围内提供可选项,一方面给孩子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另一方面孩子又能掌握做选择的主动权。

 

一般情况下,孩子感觉到可以自己做决定,会更愿意配合家长。

 

因此,家长可以平和地问孩子:

 

“你是想现在洗澡,还是10分钟后再去洗?”
“你是想现在回家,还是再玩十分钟后回家?”

 

如果孩子选择“10分钟后”,可以再进一步告诉孩子:

 

“那我5分钟的时候提醒你一下,时间到了再提醒你一下。”

 

大多数时候,孩子不是蛮横不讲道理的,和父母约定好的事情,在一种友好协商的沟通方式下,孩子会愿意履行承诺、遵守规则。

 

 

 

(2)利用游戏的方法

 

7岁以下的孩子,充满着童真、童趣,游戏对他们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孩子不听话时,利用游戏来让孩子配合家长,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好方法。

 

有一位家长就曾分享过自己的心得:

 

5岁的儿子每天早晚总是不愿意刷牙,家长强行给他刷,他就到处躲,还时常为此哭闹。

 

后来,这位家长想到一个好办法,她拿着孩子最喜欢的奥特曼玩具,又买了一个小牙刷,让孩子早晚给奥特曼刷牙,告诉孩子“这样奥特曼才不会因为长蛀牙而牙疼,打不赢怪兽。”

 

孩子觉得很有意思,就尝试着做,然后她再顺势提出建议:“你想不想和奥特曼一样,每天早晚刷牙,不长蛀牙呀?”

 

孩子答应了,这样坚持了几天后,孩子居然不反感刷牙了,每天刷完自己的牙,还会给奥特曼刷一刷,嘴里念念有词:“要天天刷牙,不长蛀牙。”

 

就像这样,当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情,但为了健康或成长必须得做时,家长就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比赛等游戏,或是利用孩子喜欢的玩具、动画片里的“偶像”,和孩子互动,来达到想要的效果。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1171
0
0
分享
评论
(0)
0.0409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