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
vip1
发布时间:2022-08-03
关注

 

我一年轻的朋友小A,最近因为工作的事焦头烂额,动了辞职的心。

 

她从大学毕业就在这家公司,四年了,人际关系与工作胜任度一直都不错。

 

三个月前,管理层变动,她原来的领导调去了总部,新任上司是一位中年女性,性格急躁,追求完美,一份汇报材料,改个三四五六七八次是常有的事。

 

最近,公司部分流程制度更新,领导催得很紧,她不得不每天加班,即便如此,整理出来的台账被领导打回修改亦是常有的事。

 

小A焦虑不已,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胜任当下的工作。

一次部门会议上,领导当着大家的面,批评她工作拖沓,效率低下,更加加重了她的自我怀疑。

 

上周小聚,小A的气色明显比三个月前憔悴了。她说近期工作压力大,睡眠不好,瑜伽课也暂停了。

 

看着曾经青春靓丽的女孩,仅仅三个月时间,被“折磨”得黯淡无光,除了和她一起吐槽她的领导外,我问了她三个问题:

 

第一:“你的能力与四年前比,是进步了还是退不了?”

她脱口而出:“当然是进步了。”

 

第二:“这四年中,前任领导及同事对你工作的认可度如何?”

她想了想说:“还不错,去年绩效还被评了优秀。”

 

第三:“新任领导的口碑如何?是对你一个人吹毛求疵还是对下属都差不多?”

她气愤地说:“几乎每个人都被批评过!你说她是不是更年期了?”

 

她是不是更年期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她对我朋友小A的评价是非客观的、不公正的个人看法,并非事实。

 

她对小A的批评主要在于她自身的焦虑与吹毛求疵,并非小A工作能力的不足。

 

小A的烦恼,

一方面来自领导的挑剔,

另一方面来自自我评价过低。

 

 

 2 

 

自我评价过低的女孩,大都成长于压制她潜能的家庭或社会环境,即使凭借个人努力,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也容易因为权威人士(领导)的打压而再次陷入自我怀疑。

 

提高自我评价,让内心强大起来,而不是辞职,或许更有利于小A困境的改善与个人的成长。

 

梅琳达·盖茨在《女性的时刻》中曾写道:如果一个女孩能提高自我评价,她就能改变那种打压她的文化环境,但多数女孩都无法独自做到这一点。她们需要支持。

 

我把小A的实际工作能力、前期工作成果、新领导的工作风格、性格特征一一分析给她听,建议她不要主动辞职,认真做好手头的工作,对于领导要求过分的地方,该表明观点就表明观点,该拒绝就拒绝,反正最坏的打算不过辞职,没什么好担心的。

 

结果,昨天她发微信给我,说她跟领导讲,一些流程太复杂,一线员工执行起来有难度,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建议沿用原来的工作流程,根据实际需要,做些简单的修改。领导居然同意了。

 

她感觉心理上的压力一下子小多了,工作效率也不错。昨天到点就下班了,上了瑜伽课,非常开心。

 

我也很开心,不由想起书上看到的:

一个光着脚的人要去远方,但是道路上布满荆棘,他该怎么办?

一:打着赤脚一路踩过去;

二:把路上的荆棘砍光;

三:穿上一双结实的鞋子。

 

毫无疑问,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选三。也只有选三,才能无所畏惧行走人间。

 

换一种说法:

一个人毫无准备地来到世界上,但这个世界是如此险恶,他该怎么办?

一:豁出命去跟这个世界拼杀;

二:把世界改造得和谐一点儿;

三:修炼一个强大的内心。

 

选哪一个,不言自明。

 

 

 3 

 

无论在职场还是社会上,我们都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

 

有喜欢我们的,有挑剔我们的,有鼓励我们的,有打压我们的。

 

我们没有精力与所有挑剔、打压我们的人厮杀,也没有能力把世界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但是,我们可以看见并认可自己的能力与优势,把自我评价提升一些,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得强大一些。

 

美国著名的整形医生和心理学家马尔茨曾经谈到他保持内心强大的秘诀,就是把事实与看法分开。

 

他说:“当我宣布想当一名医生时,有人说我的愿望不会实现,因为我家里很穷。是的,我母亲很穷,这是事实,但说我永远不会成为医生,这只是一种看法。

 

后来又有人对我说,我不可能在德国读研究生,一个年轻的外科医生不可能在纽约挂牌一营业,靠自己从事整形医学事业是不可能的。

 

而这些事情,最后我都做到了,因为我始终提醒自己:所有这些‘不可能’,都只是看法,而非事实。”

 

马尔茨还告诉我们,要想有效控制心理,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就必须把事实与看法、真实情况与放大的障碍分离开,然后把我们的反应和行动,牢固地建立在事实本身而不是他人的看法之上。

 

当我们被我们在乎的人或权威人士(比如父母、领导)否定、批评、指责时,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自我评价过低。

 

每当这个时候,不仅要告诉自己“他说的只是他个人的看法,并非事实”,而且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这么做,

不是为了要向谁证明自己,

而是为了证明“我值得!

来源:儿童心理课堂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1133
0
0
分享
评论
(0)
0.0434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