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编辑
vip1
发布时间:2022-08-03
关注

 

 

各位家长们,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学生时代?

几乎每一间教室里,都会有那么几位同学,

成绩并不出众,家境也未必优渥,

但是,大家都很喜欢和他们相处。

这喜爱来自于他们温暖而真诚的笑容;

来自于他们在旁人需要时,义无反顾伸出的援手;

来自于他们在“共患难”时,愿意承担责任的勇气;

亦来自于他们对承诺的笃实践行——“别担心,我们一起想办法,没问题的!”

而这些行为,都源自他们的同理心。

01

           同理心

            有多重要?

 

同理心一般指能够及时地体察别人的情绪和想法,并做出积极回应的品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交到朋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国杜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者们曾花了20年时间,跟踪、记录了超过750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研究结果发现——那些在幼儿园时期曾经善于分享、帮助他人的孩子,不仅容易拥有良好的人脉,大多数人还都过上了令自己满意的生活。

可见,同理心能为孩子带来的,远远不止“人气”那么简单,它是人生一项重要的能力。

02

             如何培养

                         同理心?

 

 

同理心是与生俱来的,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情绪体验会逐渐丰富,同理心也不断增强。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适时、恰当的指导是培养同理心的关键。

-在游戏中识别、体验他人的情绪-

辨清不同的情绪是孩子能够体验、判断他人情绪的基础。父母可以从教孩子观察脸谱图片开始,帮助孩子了解生气、伤心、失望、高兴时的面部表情,从而提高孩子区分识别不同情绪的能力。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讨论绘本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以帮助孩子了解不同情绪。

当孩子对不同情绪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创设一个故事情境,请孩子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体验游戏中人物的情绪感受。还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鼓励孩子说出TA体验到的情绪及其后变化。实践表明,角色扮演游戏中的模仿想象、团体讨论等元素都有助于孩子同理心的培养。

比如:和孩子玩小熊借蜂蜜的扮演游戏。情境是小熊想吃蜂蜜,可是家里没有了,所以他就去找小猪借。请孩子扮演小熊,爸爸或妈妈扮演小猪,分别表演两个不同的场景。其一是,小猪说:“我喜欢吃蜂蜜,所以我不能分给你。”小熊不高兴地离开了。其二是,小猪邀请小熊和他一起吃蜂蜜,吃完还一起愉快地玩耍。在表演的过程中,父母可以询问孩子两种场景中小熊的不同感受,从而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想法。

-以身作则,用同理心对待孩子-

3-6岁这个阶段,孩子主要通过观察、模仿来习得一些行为。因此,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则,体贴孩子、关怀他人,那么孩子就更容易在换位思考中懂得尊重。

生活中不乏需要用同理心对待孩子的场景,尤其是社交方面。不妨试试用“停、看、听、应”的方法,在安抚孩子的同时,帮助孩子换位思考。

,指停下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停下手头的事,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以及表达自我的时间和空间,为TA创造尊重和倾听的氛围。

,指关注孩子。当孩子处于情绪中时,应以TA为中心,让TA意识到此刻自己的感受是被尊重、被重视的。可以采取的做法:蹲下来,注视并抚摸孩子,安抚平复TA的情绪。

,即倾听孩子的话语,体会TA真正希望表达的意思。

,也就是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做出有同理心的应答。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尝试引导TA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如:爸爸/妈妈明白你是坐累了想出去玩,但你这样闹腾,会影响到房间里其他人的,人家当然不高兴了。换成是你认真做事的时候有人在旁边吵,你会不会不舒服呢?你想出去玩就和爸爸/妈妈说,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好吗宝宝?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依靠彼此信任、携手同心,才凝聚起强大的力量、连结起坚韧的羁绊,正是这样的力量和羁绊造就了我们眼前的世界。生活在济济人群中,只有拥有“同理心”的孩子,才能学会换位思考、彼此帮助、合作进取;然而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非要让他们参与什么伟大的事业、或收获什么惊人的成就——有诚心以待的朋友、相知相爱的亲人陪伴扶持的人生,已足够值得。让同理心成为孩子的助力,成就他们温暖幸福的一生之旅;让他们更珍视别人、更爱惜自己,也为这个世界深深地所爱吧!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1455
0
0
分享
评论
(0)
0.0398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