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个万念俱灰的人,走上了南京长江大桥。
桥下是滚滚长江水,桥上是车水马龙。
他决定远离喧嚣,准备一跃而下时,却突然被一双手给拉了回来。
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个叫陈思的男人。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著名的桥梁之一。同时,它也是中国自杀率最高的桥梁。
据不完全统计,曾经有2000多人从这里跳桥身亡。人跳入江水后,连尸体都找不到。
2003年9月19日,陈思也走上了这座大桥。
只不过,他不是轻生者,而是一位“劝生者”。
每逢周末,陈思都会骑着一辆电动车来桥上巡逻,寻找并阻止那些企图跳桥自杀的人。
17年里,他挽救了421条人命。
“大桥可以冷酷,但人不能冷酷。”他说。
2000年的一天,一个面黄肌瘦的小伙子正试图把身子送出桥栏外面。
路过的陈思吓了一跳,立刻扑上去把他拽了下来。
陈思就像抱住了一条垂死挣扎的大鱼,费了好大力气才遏制住他的身体。
问过后才知道,小伙子是山东人,被同学骗到了南京搞传销。
他生病了没药吃,组织头子看着他快死了才把他放了出来。
男孩面黄唇干,身体半挂在桥栏上。陈思将他背下桥,买了面包、水,以及回家的车票。
这是陈思救下的第一个人。
这次经历让陈思真真切切的意识到——
原来一个人、一条命,是可以被另一个人救活的。
而真正让陈思下定决心当一名“劝生者”,是在三年后。
2003年7月,陈思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女大学生跳桥的新闻。
女生是宿迁人,跟陈思是老乡。
她在桥上留下了毕业证书和一封写着“南京不接受我”的遗书,跳入江中,一纵即逝。
隔着屏幕,一股巨大的无力感扑面而来。
想起自己三年前救人的经历,陈思终究坐不住了。
在那之后,陈思每个周末都会去桥上巡逻。
清晨6点,他设备齐全地准时站在了南京长江大桥上。
一顶安全帽、一个望远镜、一辆电瓶车、一大壶水。
南京长江大桥共长4588米,陈思从南到北再折返,周末能巡上一整天。
“我媳妇说我是三分钟热度,坚持不了多久。我也不确定,想着先尝试坚持一年吧,没想到一做就是快20年。”
17年里,陈思碰见了各种各样的人,也见证了无数个绝望心碎的时刻。
从十五岁少女到古稀老人,有的人一贫如洗,也有人家缠万贯,有人身披嫁衣,有人自备断头酒,还有的人一条腿上绑着18800元现金,声称有人捞到尸体了就拿这笔钱将他火化......
赴死的理由,大多是因为金钱、感情和疾病。
2006年,有一位新娘在新婚当夜发现丈夫出轨,她心灰意冷地买了机票来到南京,落地后直达长江大桥。
她穿着红色婚服,高跟鞋,带着悔恨想一死了之,不料却被陈思一把拽了上来。
一位70多岁的老人,左手一瓶啤酒,右手一碟小菜,坐在江边绝望地喝酒。
“我一看,那架势就和喝断头酒一样。”陈思说。
原来,老人年过古稀,三个自私的儿子不但对他不管不顾,还骗走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
令陈思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平平”的姑娘。
陈思发现她的时候,她正坐在江边,把两条腿泡在江水里,似乎在努力适应水的温度。
不论陈思怎么喊她、拉她上来,她都不予理睬。
后来才知道,平平的父母离异,陪伴她的只有一个残疾的爷爷。
平平和爷爷相依为命,好不容易她考上了大学,又面临着交不起学费的困境。
她跑来南京打工,却无人招收。
最后,陈思和朋友一起捐了一万多块钱,帮平平交了学费。
“平平看到这笔钱都吓坏啦。”陈思笑道。
每次救下轻生者,陈思都会请他们去附近的餐馆吃一顿,坐下来聊聊天。
他不是心理医生,每次劝慰别人的话,都是大白话。而且气势一定要强,能把对方震慑住。
他的开场白很简单:
“我跟你无冤无仇,我能给你指条路,你还是想不通,你再去跳。”
他救一个大哥时,劝慰道:
“有啥想不开的啊,日子往前看,就算是当乞丐也能赚到钱。”
救助年轻人时,他苦口婆心:
“这世界上谁对你好?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自己,你跳了,对得起谁?”
“人生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属于你,只有你自己是属于你的。”
这是陈思最常说的一句话。
总有人觉得他“多管闲事”:
“桥是你建的啊?我跳不跳还得经过你同意?”
他从不气恼,他知道自杀是一个无比沉重的念头,想要劝服一个万念俱灰的人重新燃起希望,绝非易事。
真正想自杀的人,生的欲望和死的诱惑同时存在。
这时候的人极度矛盾和脆弱,一句话可能就会改变生死。
为什么很多人特意选择在南京长江大桥自杀?
“其实大桥是次要的,主要是长江。长江是母亲河,跳下去他会认为自己投进了母亲的怀抱,一了百了。从此在人间蒸发,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从70米高的桥上跳下,身体所受到的冲击力等同于摔在水泥地上。
在落水那一刹,人的内脏与骨破裂。
有人刚跳下去的时候被救起,看似安然无恙,实际上内脏会缓慢出血,最长也活不过10天。
跳下去的人,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1968年出生的陈思,与大桥同龄,他与桥的关联就像命中注定一般。
最初在桥上救人时,陈思发现状况不对就将人拦腰抱下,然后打电话交给警察。
救人救的多了,陈思被多家媒体采访,还获得过道德模范、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中国好人等荣誉。
有人提出质疑,认为陈思这是在“沽名钓誉”。
还有人称,“太惨了,别人连死的权利都没有吗?”
好几次陈思都气得不想干了,可一到周末,他还是会准时出现在大桥的那端。
陈思的本职工作是一家物流公司的业务员,一个月工资四千块。
可他却坚持在大桥做着这份没工资、费时费力、甚至出力不讨好的“活儿”。
“其实想死的心情我也有过,但每救一个人就觉得自救了一次,大桥可以冷酷,但人不可以。”
渐渐地,陈思救人的举动感染了更多的人。
大桥上的环卫工、乞丐,桥边的客运站员工,都会伸出援手,拉一把要跳江的陌生人。
由于年岁渐长,陈思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了。
他强忍着脊椎腰椎传来的剧烈疼痛,气喘吁吁地跑着。
“扑通”一声,前面那个女人还是死了。
陈思眼睁睁看着她跳了下去,在距离自己仅有300米的地方。
这个自己白天曾救助过的女人,承诺过她会好好生活,却在傍晚回到大桥自杀了......
救人的前几年,陈思每晚都做噩梦。
在梦里,那些人与他失之交臂,坠入了滚滚江水中。
救人容易,救心难。
后来,陈思决定自掏腰包,把救下的人安排在旅馆住几天,好好开导谈心。等确定没事了,再联系家人来接。
可没过多久,旅馆老板不乐意了:
“人要是死在我这,生意还怎么做?”
无奈之下,陈思只好拿出了家里的存折,在工厂附近租下一个两室一厅,取名为“心灵驿站”。
这里用来接待那些被陈思救下的人,免费提供吃住和心理辅导。
给轻生者们一些时间静一静,或许比直接阻拦更有效。
渐渐地,不少高校心理系的学生来当志愿者,还有一家公益基金会注意到了这里,每月向“心灵驿站”资助5000元。
路过的人并不知道,这个毫不起眼的破旧房子,是无数人获得“重生”的地方。
陈思在《大桥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希望自己能做一支蜡烛,给他们一丝光明和希望。
我相信人的力量,大家一起帮忙,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有的故事随江水流逝;有的故事得以挽留,我便记在这本日记里。
我希望自己是个编剧,续写这些故事,但故事(的走向)终将由剧中人自己把握。希望结局是美好的。
他在日记里记录了350个被救者的经历,见证了一段又一段试图要放弃的人生。
陈思走红后,有出版社找到他,希望能将《大桥日记》出版成书。
陈思听后十分愤怒:
“这都是血淋淋的人生啊!叫那些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人怎么想?我拿他们的伤痛去卖钱?”
2008年,陈思的手机号码被印在了全国版八年级政治教材上,并标注了“心理咨询”的字样。
一时间,他的电话被打爆了。
不少孩子跑来找陈思:“课本上说的事情是真吗?你是天使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
全世界平均每40秒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但这其中有8成的人会后悔。
生命是如此之重,也是如此之轻。
与其追问什么是死亡,倒不如先想想怎样才是活着。
也许为了生活中那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温暖,人生再痛苦,也值得活下去。
来源:儿童心理课堂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