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蓝橡树(ID:blue_oak)
最近看了一部很好看的教育纪录片《生命·成长》第二季,纪录片邀请了教育学、心理学、生命工程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教育的可能性。
“上大学的时候,打球好有人喜欢,学习好有人喜欢,演讲好有人喜欢,辩论好有人喜欢,到工作了以后,就变成了:只有有钱才有人喜欢。”
做第一代“教育型父母”
孩子出生前,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生出来健健康康的。
每年新生儿的缺陷率有5.6%,换言之,每年携带罕见病出生的新生儿有上千万个。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什么比孩子踏踏实实活下来,更重要的呢?
然而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忘了初心,在孩子身上附加越来越多的期望和目标。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尹晔从遗传学上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成因:“后代越少,投入的精力越大。”
拿大型海鸟信天翁来说,它一次只生一个蛋,所以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呵护这个蛋,否则基因就断了。
它不像鱼,一次可以产出几百万至几千万个鱼卵,即使死了95%的卵,还有5%能幸存。
信天翁
我们这代父母,大多只生育了一到两个小孩,就跟信天翁一样,容错率很低,只能把全部的砝码压在这为数不多的后代身上。
有些家长因为过于焦虑,他们的很多要求,都脱离了孩子当前的天性。
比如,在孩子该尽情玩耍的时候,他们让孩子去各种书山字海,等真到了该冲刺的阶段,孩子开始叛逆了,他开始迷恋网游了,开始早恋了。
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过早地拔苗助长。
还有一些父母,总是不遗余力地去鞭策孩子,却从不想着提升自己。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就仿佛自己生了一个蛋,然后对它说:“我这辈子做母鸡就算了,你一定要变成凤凰。”
这些父母忘记了,他们自己要先变成凤凰。
你觉得看书好,那你就放下手机去看书,孩子会跟着有样学样;你觉得弹钢琴好,那你自己去弹,孩子从小在钢琴的熏陶下,他自然会爱上钢琴。
所以啊,父母最该改变的就是自己,你变好了,孩子也会跟着变好。
好在,随着新型的教育理念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觉醒了。
他们逐渐明白对孩子抱有期望是对的,但抱有期望,不是让孩子去实现父母的期望,而是让孩子实现自身的价值;
他们也知道教育不可能只是学校的事情,更不是补习班的事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修炼,开始学着怎么去当第一代成功的教育型父母。
父母无论怎么焦虑,都是徒劳的
从极端角度来讲,父母无论现在怎么焦虑,其实都是徒劳的。
因为家长从有限的人生经验中,只能知道什么对自己以及自己这一代人好。
而到底学什么对孩子有好处,只有“未来社会”才能告诉他。
社会正在并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长的经验,其实已经不具备对未来的指导性了。
比如,在很久之前,玩网络游戏被家长视为洪水猛兽。
而这两年,电子竞技火了,成了一种正儿八经的比赛,很多孩子通过“游戏”,成了知名的网络主播,甚至还拿了世界冠军,一时成了众星捧月般的存在。
所以啊,父母要站得高一点,要有全局观。
不要看到别家孩子学奥数、英语、编程,就非得逼着自己孩子也去学。
心态放平和些,让孩子活得自在一点,说不定哪天他就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了。
很多时候,其实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把无处安放的巨大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
我们更应该担心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在尹晔看来,既然父母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既然未来是不可控的,那还不如做好自己,着眼于自己的人生。
“一个家庭好,不是孩子好就好了,而是每个人都得好才叫好。”
“很多时候,孩子的意义感,不是凭他自己的知识、经历、智慧能够想出来的,需要父母的一些指点和教导。”
“每个家庭,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的闲聊时间。 闲聊时,不要去聊具体的问题,比如功课做完了没,中午吃什么了,明天要干什么。 而是去聊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一些抽象的问题,一些超乎自身利益的问题,想想别人、想想国家、想想社会。”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养育孩子,都要面向未来。
教育是长线投资,家长把一大笔钱投出去,希望自己的“产品”在未来能升值。
可是现在,人们并不明确地知道自己培养出的孩子,究竟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在未来存活下去。
未来究竟需要什么人才?
在纪录片中,心理学家彭凯平给出了一针见血的答案:“未来需要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人才。”
换句话说,就是一定要把孩子作为人的优势给挖掘出来。
“凡是机器做得比我们好的事情,其实都是不需要的;
凡是机器做得不如我们的事情,一定要去发展。”
在彭凯平看来,起码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技能,机器做得不如人类好。
首先是“复杂思维”能力,即那种无限的想象力。
所有机器都是按照过去的程序、过去的经验,来决定它怎么做。
比如阿尔法狗之所以能打败围棋高手,是因为有上千本棋谱、上万个棋局它可以分析。
我们人类可以创造出以前没有的东西,机器无法做到,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
再就是沟通能力。
至少截至目前,机器只要说话,我们一下就能听出是机器的声音,呆板、没有情感。
与之相反,人类在说话时会有很多神奇的魅力,比如点到为止,听弦外之音,都是我们的优势。
所以一定要培养孩子会说话、会表达、会沟通、会感染的能力。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能力,机器也不如我们:
同理心、察言观色、自控的能力、道德之心等,都是机器无法取代,也是孩子该着重培养的。
我们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进步的时代,将孩子培养成未来所需要的人才,是我们在教育中最希望实现的目标。
《生命·成长》这部纪录片集合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一一解答了我们在养育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
每天抽空看一集,愿所有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
来源:男孩派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