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
vip1
发布时间:2022-07-28
关注

“孩子不打不成才”“黄荆条下出好人”,这些俗语曾经一度成为父母教育孩子所遵循的“至理名言”,孩子一旦犯错,免不了一顿挨打,通过身体的疼痛才能让孩子长记性,这是很多父母一贯的处事方式。当代的很多家长也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当遇到孩子调皮捣蛋,违背自己的意愿时,会不自觉的动手打孩子,甚至有的孩子对于挨打都习以为常。

 

 

 

 

✦ 顶着疲惫的身体,费了很大力气收拾好的房间,不过一小会儿,各个角落里面就散落着各种各样的玩具,正当怒气值飙升的时候,一个玩偶还直击面门,此时控制不止的动手打屁股。

 

✦ 当遇到下雨天,孩子总是会往水坑里面踩,即便多次告诉他会打湿鞋袜、会着凉,孩子依旧我行我素,此时只能一边怒骂,一边动手。

 

✦ 每次经过玩具商店时,孩子都会不依不饶的要求买玩具,即便这个玩具家里已经有了很多类似的,还是要买。一旦家长不答应,孩子就一哭二闹三打滚,家长只好使用武力。

 

这些情境很多家长都亲身体验过,孩子犯错之后,通过“动手”的方式来解决真的有用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家长们经历了几次之后会发现,这样的方式只是治标不治本,这一次打了,下一次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再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久而久之更加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此类情况出现的频次将不断增加。孩子对于家长会产生恐惧感,拒绝和家长交流,消极的情绪难以平复,慢慢会形成更多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

 

而对于家长而言,每次动手之后,又会后悔以及习得性无助,更加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和孩子相处。甚至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将陪伴孩子的时间当成一种负担和累赘。长期形成这样的刺激-反应循环模式,无论对孩子还是大人来说,都没有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出口,反而让家庭关系愈发紧张,让原本应当是温馨幸福的氛围变得压抑,难以喘息。

 

一项历时50年对超过16万名儿童心理分析的调查表明,被打(指双手随意拍打屁股或四肢)过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下列行为特征:

 

✦ 更多攻击性行为——被粗暴对待,且压抑自己行为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攻击性行为。

 

✦ 更多反社会行为——对挨打产生恐惧,又无法表达自己情绪,反而会变得更紧张和孤僻,乃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 更多外化的行为问题——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爱和积极关注,孩子会为寻求关注而产生极端行为,因为消极的关注总好过没有关注。

 

✦ 更多内化的行为问题——比如变得孤僻、胆怯/焦虑、多疑、拒绝交流等。

 

✦ 更多的精神健康问题——反社会行为的增加、对抗性和攻击性的增加、以及一些认知和学习困难的。

 

✦ 更低的自尊心——感觉被忽视和被低估,从而低估自己和缺乏自信。亲子关系更消极——关系纽带脆弱,缺乏信任,感觉不被爱,不被重视。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理念逐渐普及,许多家长对于打孩子这个行为已经意识到存在问题,对孩子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可是却不知如何改变。一方面,是由于情绪的波动,控制不住打孩子,另一方面是除了打孩子,没有其他的方式去处理。

 

那么在这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些问题:

❖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打孩子的行为?

❖ 是因为孩子做的不对,还是因为他违背了成人的意愿?改变孩子的行为和发泄自己的情绪,哪一个原因的比重更大?

❖ 在小时候的经历中,是否有过被打的时刻,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 当孩子犯错时,打完之后是否有用?

❖ 打完孩子之后是否后悔过?之后是否有发现可替代的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当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出现“打孩子”的行为都是由于情绪的加持,当发现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那一刻,家长大多都带有愤怒、焦虑的情绪,此时的第一反应就是通过打孩子,让其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对,同时也发泄了自身的情绪,但是往往这样做了之后,问题依旧在这里难以得到解决。当我们冷静下来,去回忆自己曾经“挨打”的经历时,更多的感受是委屈、不甘,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

 

所以想要改变打孩子的习惯,首先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给到自己一些时间,去学习保持冷静,不要让情绪影响自己的判断。其次要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用好奇和理解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寻找行为产生的原因,将此转化为教育的契机,通过这次的经历让孩子获得成长,让孩子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关注、理解,而非来自家长的强权和威胁,切忌片面的评价孩子的行为。那么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 理解孩子的想法 //

孩子当前正处于探索、感知世界的阶段,对于许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家长首先要尽可能认同和接纳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孩子并非是故意想要“调皮捣蛋”,只是因为他不了解这个事物,想要去操作探索,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保持开放心态,给予孩子尝试的自由和权利,不要片面主观的评价他们的行为,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但有时孩子对于危险并不敏感,当他的探索行为有危及到安全的趋势时,家长需要保持注意和警惕,在帮助孩子时也需要告知他原因,逐渐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 平复情绪 //

在家长和孩子产生冲突之后,在情绪的作用之下,会通过语言和肢体试图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就知道闯祸,拿你来有什么用!”“隔壁的小朋友多听话,你学学人家!”“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有时家长的本意并非如此,但这样宣泄情绪的方式,也会带给孩子很多心理上伤害。所以当我们有情绪时,尽量用中性的词汇来表达自己感受,而非带有情绪化的、攻击性的语言,例如:“我现在很生气”“我有一点失望”。

 

同时家长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将他们情绪化的行为用恰当的情绪词表达出来,帮助孩子感知情绪,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例如:“因为你特别想要这个玩具,但是没有买到,所以你很伤心。”

 

// 回顾反思 //

在每次发生矛盾之后,家长需要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回忆行为发生和处理的经过,双方可以分享各自的看法,发表意见,在平稳的情绪下去进行沟通,维护亲子沟通的渠道,既帮助孩子重构情绪和行为管理的经验,也帮助家长梳理心态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来自大人的关爱,知道自己也有分享的权利,并帮助孩子建立反思性思维与恰当的自我评估。

 

// 提前做计划 //

家长和孩子的“矛盾”产生,很多时候来自于孩子“不听安排”,明明说只玩半个小时,但时间一到,孩子哭着闹着要继续,明明马上到入园时间,孩子就是不起床,磨磨蹭蹭的收拾,在这些情况下,孩子与家长往往会产生冲突。所以为解决这一类问题,我们可以提前和孩子做计划,商量要做的事情,做好时间提醒,让孩子对之后要做的事情心中有数,在下一件事情来到的时候,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这样孩子才会有行为的主动性和时间管理的意识。比如,一般游戏时间快到了,孩子还想玩,大人可以提前5-10分钟做一次收玩具的提醒。

 

// 有限的选择,温柔的坚持 //

有时家长为了让孩子做成某件事情,会强制性的帮孩子做选择,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容易产生矛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具体需要中给出有限的选择,让孩子获得选择的权利,感受到被尊重。在给到孩子选择时,我们要将范围缩小,将选项具体化,符合孩子做选择的能力。例如,想要让孩子从玩耍的地方回家,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如果以“你准备回家了吗?”来提问,很多时候孩子的回答会是“不回家”,这时有的家长会采取强硬的措施,最后就以双方都出现消极的情绪收场。

 

但如果根据当下的情景,给孩子具体的、有限的选择内容,让孩子自主的做出决定,一方面符合孩子做决定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会触发孩子新的情绪,例如:“今天时间很晚了,你是想走回家还是骑滑板车回家”。有时孩子可能会有第三个选择的想法,但如若在某些条件的限制下,无法达成,此时家长需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尽可能温柔地陈述客观的事实,不能达成的原因,并且明确与坚定基本原则,重复你所提供的选择。

 

 

家长与孩子本就是彼此最亲近的人,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都极有益处。在很多时候,家长的初衷是为孩子好,但过激的行为往往给孩子带来了难以抚平的伤害,所以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家长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这些处事方式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

 

来源:读懂儿童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1152
0
0
分享
评论
(0)
0.0571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