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
vip1
发布时间:2022-07-26
关注

带孩子常会遇到,小孩子指着别人的东西说,想要,尤其是玩具,然后这时候,别人家的孩子不一定会想要分享,于是就有这样的尴尬:

 

不想分享的孩子死命护着不给

想要的孩子哭闹着说要

旁边的双方大人,尴尬又无奈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对很多孩子来说,“玩具,总是别人的好! 这也是常态。

 

家长看着孩子眼馋的模样,很多时候会满足孩子,但时间久了,孩子想要的越来越多,家长不可能什么都满足,这种情况怎么办?

 

我们不妨先了解孩子为什么看到别人东西会觉得更好,想要。

 

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别人的更好

 

有时候,即便你的孩子有一辆更大更酷炫的玩具车,但也可能不及小伙伴的那个没有巴掌大的汽车模型有意思。

 

他们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跟以下这些原因有关。

 

01

孩子的占有心

 

孩子在发展自我意识的时候,会顺带发展一个“占有敏感期”。

 

它多发生在3岁到4岁,孩子会是把感兴趣的东西藏起来,开始强烈地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品的快乐。

 

这一时期,他们遵循的原则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他们考虑问题,一般是从“我”出发。

 

一看见别人手上有啥好吃的、好玩的,那我也必须要。

 

包括自己的东西,如果别人想要?那可不行!

 

即便是他们不经常玩或用,如果有其他客人的小朋友来到家,想带走或是没有经过他的同意私自取来玩耍,孩子也会表现得很生气,很大声地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是不是太霸道自私,为了让孩子学会分享,会强求孩子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的孩子。

 

但其实,如果我们不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他反而会因为得不到或者守不住自己的东西,而过于看重物质,从而发展出自私的性格。

 

所以说,当孩子说想要别人的东西时,我们的反应藏着孩子的性格发展。

 

 

02

孩子想要蓄杯

 

儿童教育中有个著名的蓄杯理论。

 

意思是孩子需要大人持续不断的投入关注与爱,他们身上就像有个杯子一样,用来接收来自大人的爱。

 

当他们累了,寂寞了,伤心了,受委屈了,就会需要大人给与照顾、安慰和陪伴,他们的杯子空了就需要大人的爱来填充。

 

如果大人没有对他们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及时的投入爱,他们的杯子就会慢慢变空。

 

空了杯子的他们缺乏安全感,变得急躁和焦虑,所以会采用各种方式来蓄满杯子。这方式可能是无理取闹,乱发脾气,四处搞破坏,也可能是抢夺别人杯子里的东西,他们可能会打架、偷窃,甚至以大欺小等等。

 

 

当然,能蓄杯的东西有很多,可能是父母的关爱,也可能是某件物品,又或者是他某一个达成的愿望。

 

曾看到一位妈妈分享:

 

朋友带孩子来家玩,看到儿子一个平时很少玩的玩具车,很喜欢,就想要,然后我就建议儿子不如给朋友的孩子。

 

没想到,儿子坚决反对,并且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玩具,不可以给。

 

这位妈妈很惊讶,这个玩具明明孩子很久不玩,以前也说过不喜欢,为什么就是不肯给别人。

 

这是因为,这件小物品,变成了可以蓄孩子杯子的东西。

 

当他人想要分走自己手中的东西时,孩子会格外“小气”,不愿意分享。

 

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杯子里一点一滴的水都很珍贵,怎么能让人“偷走”,去蓄他人的杯子呢?

 

未必真是那件东西有多好,而是孩子只想蓄自己的杯子,仅此而已。

 

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做

 

知道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那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妨试试以下这些小方法。

 

0

1

出门自备一些玩具或零食

 

这是来自一位妈妈分享的办法,这位妈妈说:

 

每次出门自己会提一个小袋子,袋子里装一些孩子的玩具或喜欢的小零食。

 

当孩子说想要别人的东西时候,都先把自己的袋子解开,然后像变魔法一样,把他的“法宝”一一展现出来。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玩具,反而会跟别的小朋友分享。

 

我们带孩子出门,也可以提个袋子,里边装一些零食、玩具。

 

当孩子想要别人的玩具或者零食时,我们可以劝说“咱们自己有,不吃别人的”。

 

如果孩子实在觉得别人的东西更香,那就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分享,然后大家一起共享零食和玩具。

 

这样,能大概率降低孩子“讨要”别人东西的尴尬场面,也能避免鸡飞狗跳的争夺局面。

 

 

0

2

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意识

 

孩子的物权意识是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大人眼里的“自私”、“占有欲”等都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通常情况下,孩子的“物权意识”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

 

0-1岁:我的东西谁都可以玩

1-2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2-3岁:我的东西你不准碰

3岁以后:孩子开始产生社交需求和同伴交往意愿,产生分享行为。

 

孩子在1-3岁发展自我时,分不大清楚“你的”、“我的”和“他的”。

 

在带孩子时,我们可以多和孩子说一些这样的话:

 

这是你的杯子,那个是妈妈的杯子;

这是你的玩具,那是妹妹的玩具。

 

多教孩子分清楚物品归属,他就能慢慢建立物权概念,知道哪个东西是自己,哪个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

 

另外,不强迫分享。

 

孩子有占有欲,这是一种正常心理,父母不必过于着急,也不必强制孩子在某些地方必须与他人分享。

 

父母应该更多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让他懂得分享的快乐和重要性。找到一些合适的机会教导孩子。

 

孩子不愿意的话, 那我们就告诉对方家长,东西是孩子的,我们尊重他的意愿。

 

0

3

用其他方式给孩子蓄杯

 

有时候孩子哭天抢地执着地想要别人的东西,并不是他真的特别需要,而只是想蓄杯而已。

 

如果孩子想要的东西并不贵重,并且当下就能买,那我们可以适当满足,为孩子蓄杯。

 

如果孩子想要的东西当下确实难满足,别人又不愿意分享,那我们就需要用其他方式为孩子蓄杯。

 

比如把孩子搂在怀里,倾听他的感受,接纳他的情绪。

 

在允许他表达的同时,适当问一问,那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孩子明白,确实得不到的时候,他就会自己想办法释然。

 

并且,当情绪发泄完后,他的杯子,可能又在你的关爱中被蓄满了,他也就无需再执着那一件物品了。

 

 

来源:一天一个早教亲子游戏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1203
0
0
分享
评论
(0)
0.0395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