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
vip1
发布时间:2022-07-22
关注

有妈妈说,每次看到儿子做事磨磨蹭蹭时,都能感觉到心里的怒火,在慢慢“蹿”出来。

 

很多次,看到小小鱼在我面前哭闹,我心里也会涌起怒气,就好像看到小时候大哭的那个自己。
我不喜欢这种感受,心里想让他赶紧停下。

 

我这样的情绪,是出于关心孩子的睡眠时间不够,还是因为我自己很反感时间的浪费呢?
 02 

 

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常常在三种状态下变化,即父母、孩童以及成人。
父母自我状态:是由父母或父母型人物的行为内化而来的,是一大堆装在脑子里生命早期获得的经验;
包括“必须”、“应该”,父母自我状态是“权威的”“教诲的”。
孩童自我状态:常常是情绪化的、冲动的,自发的,凭感觉做事。
成人自我状态:是“有逻辑”、“理智的”,所做的决定建立在数据的收集和客观分析之上,不受“父母状态”和“孩童状态”的干扰。

 

让自己尽量保持着成人自我状态,理性的处理这些问题。 
当然,也不是说孩童自我状态就一定是不好的。
因为孩童更懂孩子的需求,也愿意更直接、更感性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 
所以,对孩子不耐烦时,一定要看看自己的自我状态。
 03 

 

最后,妈妈还是气冲冲地折回了,什么也没说,拉着孩子就走。
孩子就坐地上想买,就一直耗在那里。 

 

如果已经明确告知了孩子为什么,而他却想着用这样的方式,让父母屈服的话。 
可以选择拒绝,但可以站在不远的地方,看着他。

 

可孩子的感受会很不一样,一种是被忽视的需求和情绪,一种是被尊重的沟通。
而父母自己的感受也会不同,一种是气呼呼地责备,而另一种是平和地养育。
 04 

 

而孩子大一些,就会催着:“怎么总是这么慢啊!”
带着责备的语气。 

 

在作家张文亮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里,父母会感受到孩子跟这只小小的蜗牛如此相似。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是不是觉得就好像看到磨蹭的孩子时,自己也是这样的心态。
看到孩子学东西慢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么着急。
对孩子不耐烦的时候,也想拉他,扯他,甚至想踢他。
而忘记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
请一定记得,对孩子感到不耐烦的时候,要耐心一点。
来源:家教博士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1243
0
0
分享
评论
(0)
0.0393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