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国幼教网文字编辑
vip1
发布时间:2022-07-22
关注

被网上的一个视频笑翻:

暑假到了,你家备好“暑假五件套”了吗?
视频一出,就被疯狂点赞。评论区的父母们,也纷纷献上良策:
“还可以再来点夺命鸡毛掸,追魂擀面杖。”
“还有百步穿杨夺命凳,顺便再给自己来点续命救心丹。”
打趣归打趣,孩子放暑假,其实我们最担心的是孩子们一没人监督,二没有学习环境,一闲下来只会刷手机。
一个暑假过完,作业没写几页,游戏技术却精进不少,网上嘎嘎笑的视频配乐也模仿得惟妙惟肖。
家长们一边担心孩子沉迷手机,一边要面对的是越来越卷的高考环境。
比如这次全国甲卷,取材于《红楼梦》的作文选题,就曾让很多孩子犯难。还有之前,教育部颁发的2022新课标,语文课明显占比最大。
综合这两点后就会发现:语文,才是未来决定孩子成绩的关键因素。
语文,需要长期积累;积累,需要用大量的阅读量打底。
有些父母还在担心孩子闲下来沉迷手机,有些父母已经开始提前想办法给孩子充实假期。
有人说,学霸和学渣之间,只隔着一个暑假。其实,与其深陷焦虑,不如为孩子找到适合的成长资源,积极行动起来。
有句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想让孩子在语文学科上有突破,没有比趁着假期让孩子多阅读更好的方法了。
曾听过一位教学30年的语文老教师的分享,她总结道:“大部分孩子,百分之八十的语文问题,都和缺少阅读有关。”
道理都知道,但很难做到。
首先,读书,是一件非常吃时间的事。
现在的孩子,最缺少的,就是时间。
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回来写作业,周末各种兴趣班,中间还得抽时间上网课,做练习。
虽然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但看到孩子疲惫的眼睛里一点神采都没有,说真的,谁也不忍心再把娃拎起来读两本书。
如果说时间的问题,勉强还可以解决,那么对阅读书籍的选择,对父母们而言,真的是个很大的考验。
就拿我身边的很多父母来说,如果不是前段时间“毒教材”事件爆发,很多人可能都不会刻意去关注孩子阅读的书籍有没有问题。
有专家建议,父母可以先自己读一遍,再选哪些适合给孩子看。
但说真的,让我们一本一本去读去挑,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这个方法真的不太现实。
所以最省力的方式,就是直接攻读经典名著。
一来,把孩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不用在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书籍中翻找哪一本适合孩子读。
二来,名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早已经过了大浪淘沙式的历史洗练。
而且,读经典的好处还有很多:
1、名著,帮孩子打造文学的底层逻辑
最近,很多人被双语直播、满屏知识点、金句频出的“另类”主播董宇辉老师刷屏。
他曾在直播间分享自己的阅读顺序:
“读书,一定要先读名著,当把很多名著读了一遍后,你的共情能力会增强,你自身对文学、对世界的感受力也会增强很多。”
读名著,是在给孩子打好文学地基。
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跟随作者的思路,构建自己的文学底层逻辑。
一个文学底层逻辑清晰的孩子,语文能力自然不会差。
2、名著,帮孩子树立更好的价值观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提出:儿童的模仿能力,是高于一切的。
你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籍去阅读,就会影响他建立出怎样的三观。
大多数适合孩子阅读的名著,通常价值观比较正能量。
比如,海明威的经典作品《老人与海》,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讲述的是一位老渔夫和一条鱼的搏斗。
但小说中传递出的价值观和内涵,却让人非常震撼,比如那句经典名句: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其中,人为尊严而战的价值追求,还有面对困难时,是听天由命,自己认输?还是奋力一战?这些思考和探索,都会随着阅读,扎根在孩子的内心。
就像主持人董卿所说的:“你看过的书,也许会忘记,但它会融入你的骨血,从内而外地改变你。”
曾因一篇《赤兔之死》,被南师大破格录取的蒋昕捷,从幼年时就很喜欢阅读名著。
他把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下去,很快,量的积累,就有了质的飞跃。
高考时,拿到试卷先看到作文题后,他一点思路都没有。
直到翻回去做试卷时,阅读理解中的一匹马映入眼帘。
电石火花间,曾经在名著中阅读过的关羽和赤兔马的形象,一下子闯了出来,完全和作文主题“诚信”贴合在了一起。
瞬间,所有的灵感迸发,一篇佳作,行云流水般挥就而出。
果不其然,这篇作文获得满分,被阅卷老师评价“语言老练、词汇丰富、理解深刻”,这篇文章也成为了他之后被破格录取的最大砝码。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在写完那篇作文的时候,自己就知道一定会是篇高分作文,因为在写作文时,他到了一种浸入式的写作状态,当他到达这种状态时,写出的文章质量基本都不会差。
心理学中指出,人在达到心流状态时,意识处理资讯的能力非常惊人,甚至可以达到极限状态。
这和蒋昕捷写《赤兔之死》的状态一样,因为从小喜欢阅读名著,对名著的理解十分透彻,这让他在写这篇作文时,达到了全身心投入的状态。
平时在阅读中积累的基础知识越扎实,写作时的精力就越集中,思路越清晰,能调动起来的记忆中的素材也越多,文章自然能一气呵成。
在名著中日夜汲取的知识,深埋在他的潜意识中,当经历战场的考验时,全部释放了出来。
所以,深度阅读,读一本,就“内化”一本,才是最高效的阅读方式。
这次,精选了五部世界名著,就是教孩子如何深度阅读,如何把名著读懂、吃透,“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名著虽好,想让孩子耐心去读却不容易。
为了让孩子们在课程中,不浪费一分钟时间,最高效地阅读这五本名著,我们的课程设置了4步科学阅读方法。
1、第一步: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是件循序渐进的事。
先让孩子有兴趣去阅读,才能谈阅读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次课程中选取的五本名著,趣味性、可阅读性都非常强。
比如,这里有许多孩子百读不厌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也有脍炙人口的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有充满魔幻色彩的《变形记》,也有正能量满满的《老人与海》,还有场面恢弘壮观的《巴黎圣母院》。
这些都是中小学新课标的推荐名著,非常适合孩子阅读。
阅读习惯,是养出来的。
当孩子有了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阅读,再有专业的老师对名著解读,孩子想不培养出阅读习惯都难。
2、第二步:培养孩子的阅读力
李煜晖教授在解读《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时,把阅读分为“休闲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
休闲型阅读,读的是故事。
学习型阅读,读的是写作手法。
读一本书,除了感受故事趣味性,进一步提炼写作手法、主题思想,这些才是重头戏。
越是经典的书,越需要深挖。
课程中,老师会引导孩子思考、提问,帮助孩子培养阅读力。
3、第三步:启迪思维,教孩子“会”读书
当老师这些年,发现孩子不喜欢读名著,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有“阅读障碍”。
比如,一本小说中,出现的各种人物,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每个人物的身份背景,别说孩子了,很多大人也不一定理得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这次的课程,老师不仅会帮助孩子梳理这些内容,而且还会教给孩子们,如何把握小说中的中心人物,然后再辐射其他人物。
比如,《巴黎圣母院》里,出场的人物多达上百个,上到国王、贵族,下到市井流浪汉,主要人物也有接近十个。孩子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感到人物众多,难以消化,甚至会萌生放弃的念头。
但是,李老师会通过梳理,将众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个焦点,以吉卜赛姑娘爱丝梅拉达的悲惨命运展开故事。
就像众多行星围绕着一颗恒星转,故事线索立刻清晰起来,作者雨果在全书中使用的对比写作手法也更容易被孩子理解。
当孩子掌握这些技巧后,再多的大部头,都不再是问题了。
4、第四步:打开孩子的认知格局
网上看到一段话,让我感触非常深:
“很多父母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在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孩子。
有些父母本身很优秀,他教给孩子的经验,便有了很多的可取之处。
但有些父母,自己本身活得就很失败,还要用自己主观的想法、意愿,强加干涉孩子的一生。”
话虽然有些残酷,但从某方面来看,也有一定的道理。
大多数父母都是普通人,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决定了我们很难给孩子更广的视野。
但我们给不了的,书籍可以。
也许,我们无法给孩子一个高起点,但用经典书籍,帮孩子打开思维方式,格局和视野,是我们都能做到的。
看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一生,是父母在每一个阶段做的选择,最终体现出的结果。”
那些我们再奋力托举也给不了孩子的,就交给书籍吧。
被经典滋养大的孩子,即便未来爬不到最高点,也不会碌碌无为过一生。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1245
0
0
分享
评论
(0)
0.040187s